云浮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唯独留下一座俭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舍。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尽沧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乙)它也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 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丙)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自己一生的夙愿。
(1) 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养尊处优
B . 俭朴
C . 既然
D . 圣地
(2)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三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并在人民大众中倡导生活美育。
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何谓“生活”?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白天劳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气和享有食物,这些都是人们要过的日子。然而,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何谓“美学”?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进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中国古典美学家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追寻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儒家的“六艺之教”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的全面教育。蔡元培曾极有洞见地认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实,数的规律之教也是包含美质的,在六艺的完整谱系里面,大概只有“乐教”大致相当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而其余各项教育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经验本身,都是从生活出发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
中国古典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说,就是这传统精髓之“感”之“觉”。找回中国自己的生活美学,恰恰是由于,我们要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美生活”必然会替代“好生活”。
B . 生活的根基是生存,中国人在对生存的追求中完成了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云浮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