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本文从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体会出发,探讨了如何解读诗歌的方法问题,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性的阅读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去进入诗歌的文本解读。
[关键词]阅读经验 阅读方法 诗歌解读 语文教学
一、梦入芙蓉浦
北宋词人周帮彦的名篇《苏幕遮-燎沉香》中有这么一句诗:“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从家乡朋友的角度,虚构梦境尽道自己思乡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我借用来形容自己读古诗词的历程,古典诗词这个意蕴无限,美艳异常的芙蓉浦,我是何时驾轻舟,划小楫进入,至今已模糊。但进入的契机却不得不从读贺知章的《咏柳》说起。
小时候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的内容少,而政治说教的多。自己是在小学还是初中学到这首诗已经记不得了,也不知当年的老师怎样教读这首诗的,只记得自己读后的奇妙感受。二月的春风真神啊,她象剪刀一样,剪出柳叶的形状来,剪出春天来!诗歌竟然有这等妙处,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她。
从那时起,我被她吸引着读些唐诗。自己先买了一本《唐朝律诗解读》,而后买了《唐诗三百首》。随着阅读的增加,自己也掌握了一些古诗的知识,知道了古代诗歌有古体近体的区别,近体诗有律诗与绝句的区别;懂得了诗的押韵对仗,懂得了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懂得了读诗要联想补充,但怎样真正地读诗和鉴赏却不甚了了。所以那时读诗多停留在一些朦胧的体味上。
二、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有寻处
真正懂得读诗是上大学之后。有了小时候的那一点爱好和积累,到了大学后,自己便有了一份读诗的感情基础。大学教师居高临下的解读,使自己一下子有了一种拔云见日的感觉,比如我小时读得那首《咏柳》诗,自己才有了真正的体味。此诗的妙处在于诗人一反以前人们常用柳的迷人姿态比美人的写法,而用美人碧玉的形象写柳,杨柳此时便化身成为了美人,而千条万缕的柳条成了美人的裙带,诗人用碧玉、丝绦的形象写柳,赋予柳树人的情态,再用“高”、“垂”两词写柳的姿态,把柳树写活了。与此同时诗人用“似剪刀”把原本无形的春风,形象地描绘出来。
以后读诗我便有了自觉。每读一首诗,我都会从诗中找意象,体味诗的境界。并且弄懂了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借景抒情之“情”,咏物言志的“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载体。诗人的过人之处,往往就在于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受。
大学毕业后,我走上了从教之路。现时的课文与我们那时的相比,课文的文学成分多了许多,特别是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大量增加,我真为现在的同学欣喜,欣喜他们有了真正的属于语文的东西。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引用一些自己熟知的古典诗词,点染一下,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也能为课堂增添色彩。但是在整体的教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却又深感教学生读诗并非易事。特别是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