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给谁用
项目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澳门和中国内地之间的运输通道、尤其是香港和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岸地域的陆路运输通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力地保障和推进了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不过香港和珠江西岸的交通联络却一直比较微弱,这一被动局面已经影响了大珠江三角洲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改变香港和珠江西岸交通联络微弱情况,珠海和香港曾讨论过修建连接珠海至香港的伶仃洋跨海大桥。1997年12月原国家计委同意了伶仃洋跨海大桥的项目提议书,但因为种种原因,伶仃洋跨海大桥的建设到现在为止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澳门和内地相关方面提出修建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跨海大桥的提议,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央政府和香港、澳门尤其行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即使只包括香港、珠海和澳门,但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驱车到珠海、澳门只需45分钟,比现在绕道广州虎门大桥要降低3个多小时。兴建港珠澳大桥,可使珠江西岸城市,包含肇庆、顺德、佛山、江门和珠海,缩短和香港的距离,使这些城市可和深圳、东莞等东岸城市看齐;香港四大支柱行业也可所以将市场扩展至珠三角西岸。经济界人士认为,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不但将发明世界桥梁建设的奇迹,而且可使“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对内影响至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对外辐射至东盟自由贸易区,从而成为整个东南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见图0-1。
为给项目决议提供依据,受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委托,中交公路计划设计院负担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可行性研究主汇报外还包含37个专题研究汇报,本汇报为系列专题汇报之18《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汇报》,由中交公路计划设计院和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单位共同完成。
图0-1 港珠澳大桥地理位置图
1 勘察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
拟建的港珠澳大桥在珠江口外伶仃洋海域,依据设计线路,港珠澳大桥从香港飞机场南环路,经大澳,联接一条长约1400米、能让大型船舶经过的斜拉桥,再转为低矮桥身越过珠江口,最终在靠近陆地时作“Y”型分叉,一条通往珠海,由拱北口岸处上岸以隧道线路连接太澳高速公路,另一条接澳门,从氹仔
出“桥隧合一””共设两个通道线路 。
表1-1 港珠澳大桥桥位坐标表
注:表中坐标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
线路一:东起香港国际机场的南环路处,在香港海域内为高架桥线路,拟设两人工岛之间为海底隧道线路;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
甲方提供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专题技术要求》和我院依据甲方的专题技术要求编制的 “工程地质勘察纲领”。
勘察概况
勘察过程
我院于2021年3月接收任务后,立刻进行了进场前的组织筹备工作,于4月初完成了“工程地质勘察纲领”的编制,前后两次派人到施工场区周围遴选适宜
的船只。随即于5月13日组织人员、设备进入现场,进行平台的搭建和仪器的调试,5月27日正式开工,7月31日结束外业,外业历时78天。于2021年8月2
验收,究阶段工程地质遥感调查、工程物理勘察、工程地质勘察专题汇报评审会。评审会由9名我国著名教授组成,本专题为依据教授评审意见修改稿。
此次工程安排和进度详见表1-2。
表1-2 工程勘察进度表
人员组织
参与此次勘察的人员共50人,包含钻探20人、工程地质5人、测量2人、波速测试5人,土水试验8人、管理人10人。上述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8人、助工及技术员2人、技师3人等。
表1-3 关键参与勘察人员一览表
为了优质高效地完成此次勘察任务,我院成立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地质勘察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经理部和质量确保部,项目经理部下设钻探、地质、土工、测量、波速测试、安全、后勤小组。各负其责,层层把关。 设备投入
此次勘察投入的设备仪器关键有钻探船、钻机、取土器、岩、土、水试验仪器、测量、波速测试仪器等。
表1-4 投入本项目勘测设备一览表
全部仪器均在校准的使用期内,且在投入使用前再次进行了调校。
完成工作量
此次勘察的钻孔孔位、孔数、孔深及钻孔性质均由甲方确定,共布设钻孔12个,设计孔深100m 、或进入弱风化8m 左右,或微风化5m 左右。总进尺约120
港珠澳大桥给谁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