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取士制度_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科举取士制度_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
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始于隋文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制度选拔官员的制度。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清末才废除。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析一个系统,首先要结合它的时代背景。在使用科举制度之前,魏晋时期的人才选拔采用九品中正制,由各州中正官职人物向朝廷提供,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但在这一制度逐步实施后,地头蛇逐渐控制了官方人物的权力,造成了“上品无寒,下品无绅”的局面,封闭了汉族乃至平民的向上通道,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中国古代没有像古印度那样强大的宗教影响,也没有类似种姓制度的阶级固化土壤,所以长期的阶级固化必然导致一些底层民众的不满,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另一方面,贵族家庭的力量正在增长。魏晋“王孝”和隋唐“七家五姓”的势力影响了皇权,魏晋至唐初的政治实质上成为门阀政治。隋文帝采用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宣告了皇权时代的到来。
从此,布衣之人也能苦读为状元,出门入相,“朝为,暮为郎”,“学文民与贵族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机会,也有了衡量人才的客观标准,为穷学生打开了一扇向上流动的龙门,看到了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解决了阶级流动问题。他们也可以通过读书获得成功。而且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村士绅阶层的素质。中国古代皇权不低于郡权。士绅阶层成为县级行政政府与广大民众之间的桥梁。许多平民出身的官员从老年退休,教育村庄,并在基层维持统治。此外,科举制度还实现了官官分离,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官员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完全取决于皇权的背书,客观上强化了封建皇权。
科举制度在其1300年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提供了大量优质可靠的人才,属于典型的“边学边好”。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已经包含了超越时代的智慧和远见。人类有史以来,社会发展中没有比考试更合理、更公平的选拔制度了。“有才者捐翁陀圣书,无才者绑王侯子孙”。不考虑家庭背景,公平竞争是建立在人才基础上的。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在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尚未建立的时代,官员的素质已经成为政治是否清晰的关键因素。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为国家治理选拔政治人才或政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说科举制度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以北宋为例,根据《宋史宰辅表》及相关统计,北宋92位宰相中有83位是科举出身,占总数的90%;同校就读的176人中,科举出身的有162人,占总数的92%。生于朝代的学者占很大比例
五十一子在元末政治舞台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到了明代,科举出身的人在官僚政治中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明朝中叶以后,出现了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阁,南北礼部尚书及侍郎、吏部侍郎不为翰林服务”的局面。明代宰辅有170余人,其中9/10以上来自翰林。通过其他方式就业的人不得与大学出身的人相提并论。虽然清朝统治者对满族人采取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很多满族人没有经过科举考试就进入了官员行列,但是在清朝的高官中,出身文人的占了
45%,左都进士占51%,巡抚进士占31%,巡抚进士占40%。根据一些学者的统计,清朝帝国虽然分满汉两个官制,但实际上以汉官为主,数量很大,大部分(91%)还是来自学者,剩下的有举人、龚升、监生郭子建等。不到5%来自非科举考试。专职官员人数不
科举取士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