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热 定 义
当小儿肛温> ℃,或舌下温度> ℃,或腋下温度> ℃是为发热(fever)。目前通常以腋温为标准,但肛温准确性好。
发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正常小儿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婴幼儿体温容易波动,尤以未成熟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小儿为明显。
很多因素可影响体温,如高温环境、运动后、过分保暖、新生儿及未成熟儿哭闹、喂奶等均可使体温暂时性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范围1 ℃。
第1页/共23页
发 热 分 级 分 型
发热的分度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38 ℃为低热,~39 ℃为中度发热,~ ℃为高热,> ℃为超高热;腋温低于35 ℃为体温过低。
临床上还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和发热波峰特点将发热分为短期发热、长期发热和不同热型。
发热时间持续2周以内称为短期发热;发热时间持续2周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小儿常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不规则发热、波浪热、双相热等。
第2页/共23页
发 热 的 危 害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高热可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和各系统功能紊乱,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尤其是5岁以下患儿在发热时易发生惊厥,从而对小儿造成不良后果。
故对小儿发热,尤其是高热应及时予以退热处理,避免机体的过度消耗和重要器官的损害。
第3页/共23页
对 症 治 疗 发 热 原 则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可为感冒、扁桃体炎;也可能是肺炎、麻疹和脑膜炎等严重疾病。退热药物只能改善症状,无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在使用退热药物之前应找出病因,以免影响诊断,耽误治疗。
第4页/共23页
对发热患儿除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应用有效而安全持久的退热治疗十分重要。℃时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病毒、细菌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常见症状。体温高低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有些专家认为,℃,但精力旺盛,无不适感觉,则无需进行退热治疗。℃,但精神萎靡不振,烦躁和呈现痛苦时应予治疗。体温39℃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儿童惊厥,6个月以下儿童在发热时因病情变化快,都应及时治疗。3个月内的婴幼儿应慎用药物退热,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热。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两小时体温又超过39℃时也应采用物理方法降温。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在孩子体温突然超过40℃时应先立即采用物理方法退热。
对 症 治 疗 发 热 原 则
第5页/共23页
小儿退热药物选择
儿童使用退热药需根据年龄、病情和健康情况选用恰当的品种、剂型和剂量。
专门供儿童使用的儿童退热滴剂、混悬剂和颗粒剂有分散性好,起效快,剂量准确和口感好等特点。
儿童不宜使用成人剂型。儿童服用成人的药片往往要拆分,剂量欠准还容易出错。药片黏附在小儿胃肠道某些部位上还可使稚嫩的组织受到刺激性损害。
第6页/共23页
退 热 药 物 分 类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
乙酰苯胺类: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等
吡唑酮类:保泰松,安乃近等
芳基苯胺类:布洛芬等
邻氯基苯甲酸类:甲芬那酸等
芳基乙胺类:双氯芬酸等
昔康类:吡罗昔康等
COX-2抑制剂:塞利西卜等
金制剂:金硫苹果酸钠等
临床常用
第7页/共23页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是一种使用历史很长的解热镇痛药物。
在一些西方国家,小儿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瑞氏综合征的现象屡有报道。该征是以急性脑病合并肝脂肪变性为特点的一种严重病变,但病因并未完全阐明。
除川崎病以外,许多国家已不再将阿司匹林用于儿童,国内并无严格要求,但要慎用。阿司匹林尤其应避免作为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时的退热剂,因此时更易使儿童招致瑞氏综合征。
小儿退热药物选择
第8页/共23页
安乃近可引起粒细胞缺乏、肾损伤和过敏反应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药典仍然收载该药,但说明仅在急性高热且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下,用于紧急退热。
小儿退热药物选择
第9页/共23页
布洛芬即异丁苯丙酸,退热快而平稳,退热持续时间可达8小时。
适应症:风湿及类风湿、骨关节炎、强脊炎、软组织损伤、腰背疼、偏头痛、痛经、及手术后疼痛、急性痛风。
14岁以下儿童慎用。
1岁以下或体重不到7kg的儿童不得服用本品。
小儿退热药物选择
第10页/共23页
儿童退热药物选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