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沿淮城市群.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2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沿淮城市群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个市和六安市的霍邱县、寿县,国土面积约占全省的1/3,总人口约占全省的一半。加快沿淮城市群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奋力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及环境
第一节  基础条件
。沿淮城市群农业耕地占全省的2/3以上,是全省耕地最多、利用率最高、旱地比重最大的旱作农业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豆、肉、毛、皮和中药材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沿淮城市群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着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煤炭资源最好、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居华东地区之首。,位居华东第一,被列为全国大型铁矿基地。已探明的其他矿产资源有金、银、铜、莹石、云母等。沿淮城市群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2005年,沿淮城市群生产总值1786亿元,“十五”%,其中“两淮一蚌”%,高于全省约1个百分点。,其中 “两淮一蚌”%。骨干企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四大煤炭集团、五大电力企业、丰原生物化工、淮化综合煤化工、淮北纺织、亳州中药材加工、阜阳肉类加工等为代表的大中型龙头企业集团。
。“十五”期间,沿淮城市群每年新增原煤生产能力1200万吨以上,开工建设规模近5500万吨/年左右。电力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装机规模达600万千瓦。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十五”期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已成为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沿淮城市群承东启西、贯穿南北,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开拓大市场和发展大流通的优越条件。在促进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沿淮城市群的煤炭、电力、重化工、生物化工、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随着全省和沿淮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完善,沿淮城市群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同时,我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沿淮城市群加速融入
长三角和淮海经济圈提供了契机,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3.“861”行动计划实施将带动有关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沿淮城市群资源丰富,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产业基础较好。“861”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为能源产业基地、化工产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契机。
加快沿淮城市群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民间资本、外资企业少,高素质人才缺乏;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水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等。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县)战略,以“开发沿淮,促进安徽奋力崛起”为目标,以“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为龙头,以大基地、大项目、大投资为重点,以加速重化工业发展和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为抓手,构建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逐步建成亿吨煤炭基地、双千万千瓦火电基地、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为安徽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东向发展。坚持东向发展战略,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推进产业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内国际分工与合作。
大工业带动。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重点培育煤炭、火电、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形成中部地区颇具规模的产业基地。
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适度扩大城镇规模,推进生产要素集聚,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提高就业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增强农业抗灾的能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发展

沿淮城市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回忆笑一笑
  • 文件大小80 KB
  • 时间2021-03-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