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启示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内容摘要:金融开放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27个发展中国家1982-2006年的动态面板数据,结合当前后金融危机的背景,分析了金融开放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出(消费)波动的影响。本文分析表明外国资本的流入虽然有助于降低产出波动,但对于制度建设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作用存在上限效应,只有当资本的净流入处于一定水平以下时,才能缓解产出的波动,因而发展中国家在推进金融开放时,应保持审慎、有序和渐进性,并同国内的金融体制建设相配套。
关键词:金融市场开放 资本流动 经济周期波动 发展中国家
2007年8月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向实体经济扩散,使各国的经济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对这次危机的影响,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和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危机对其造成的冲击更加严重,其自身的恢复能力也更弱。本文结合此次金融危机,旨在探讨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市场开放(文中特指对外开放)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审慎前行,在利用金融开放好处的同时不为其风险所累。
金融市场开放及其利弊纷争
过去20多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开放的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水平,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规制的放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不仅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且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跨境资本流动也日益增强。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物资本匮乏,一旦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开放,高额的资本回报率会吸引大量的外资流入,如果资本流入的同时伴有新技术的引入,会带动资本流入国经济更快地增长,这就是金融一体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几乎一致肯定了金融一体化的这一功绩―无论是从提高人均收入还是从改善生活水平上看,金融开放程度更高的国家明显好于封闭的国家。
金融市场开放的另一个好处在于通过完善各国的风险分担机制来降低经济波动。一方面,标准的经济理论认为代理人是风险厌恶的,在国际金融市场封闭的条件下,代理人只能通过彼此之间的资产交易来进行风险分担。金融市场的开放为各国代理人提供了更广阔的风险分担渠道,通过跨国金融资产的交易,消费者可以实现资产组合的多样化,进而分担风险,降低消费波动;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开放使得外资大量涌入,带来了新技术和经验,可以促进生产方式实现多样化组合,能够降低产出波动。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开放金融市场,各国在相信资本流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接受了这样的假设:由于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和金融体系的完善性,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会比发展中国家更加稳健,更不容易受到负面冲击,这种资本的流入也就会一直源源不断,不会突然出现大幅逆转。因而,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发展中国家的大量生产性投资和经济增长更加依赖各种类型的外资流入。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爆发的一系列的货币和金融危机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那些刚刚实行资本市场开放的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遭受着更为严重的冲击,出现了剧烈的经济波动。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冲击发达国家经济的同时,也迅速地蔓延到金融市场开放的发展中国家,流入的外资纷纷撤回本国救市,导致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股市暴跌,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由于金融市场的开放是各国政策选择的结果,一连串危机的冲击使各国政府当局和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政策的后果:金融市场开放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究竟如何,金融开放是否会增加金融危机的风险?
文献回顾
遗憾的是,现有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Gavin等(1996)对发展中国家1970-1992年间产出波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资本流动与产出波动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说明金融全球化加剧了金融开放国的宏观经济波动;另外一些学者(如Razin等,1994)的分析得出金融全球化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关系不显著的结论。而更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全球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作用是不明确的:Kose等(2003)对76个国家1960-1999年间宏观经济波动的
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