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一直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双轨制”,从而逐渐形成了目前的城乡居民在公共产品享受上的“二元化”,农民享有的公共产品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所享有。这种两套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历史的欠帐较多,供给严重不足。而且,年开始至今的农村税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加重了基层政府运转的困难。鉴于此,本文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变迁、农民负担为切入点,同时借鉴“多中心”制度安捧,对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这一选题的原因及研究此问题的意义,并对现行的大多数学者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观点进行了综合概述。同时,还阐述了在此文中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以传统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石,分别阐述了公共产品和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和分类及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这样使我们更加清楚农村公共产品何种是纯公共产品,何种是准公共产品,从而为以后的制度安排打下基础。第三章回顾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历史变迁。同时透过引用大量的数据和形象的图形,使我们对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在此,我们借鉴了“多中心”制度理论和博弈理论的科学合理部分,对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进行了探索。第五章重点研究了现阶段应该着重注意农村公共产品哪些重点领域以及应该采取何种相应的配套措施。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农民负担制度创新
瑃琺眃””,.。,..,”’’.,琩”.琫琹’’.,”玎
瓹
郑重声明本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不存在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学术论文作者:年月日
第导论选题的原因及意义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特性,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而凡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使用,具有可分性、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而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有其特殊性,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因为自年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同时这种分散的组织结构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在实践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会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和决策成本在内的农村私人活动的总成率,从而提高农村私人生产的效率;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可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完善的农村公共产品会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可直接或闯接地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存在普遍短缺的现象,许多不该由地方政府和农民承担的都被转嫁。例如拥军优属和民兵训练这一国防安全的支出应该由中央政府承担,却是由地方政府提供,并由农民承担;例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应由中央政府提供这一全国性公共产品,但在实际中,中央政府把中小学教育的担子推给了地方政府。由于我国以上的县乡财政出现困境,而教育支出占县乡财政支出的%左右。因此,一方面,地方政府无力支持中小学教育,拖欠教师工资,截留教育经费;一方面,学校向学生及其家长伸手,乱集资、乱摊派现象层出不穷。例如农村基本医疗制度,农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经常发生。从而可以看出,农民负担的加重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和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同时,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在,我们正处在“总体小康”阶段,而此时还有很多人的生活水平是低于小康甚至是贫困。目前,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从区域看,主要是“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突出表现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结构失调。堪称
文献综述中专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曾经尖锐地指出:如果继续采取剥夺农业和农民的方式支持工业化发展之路,从长远看,必将损害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因为它必将延缓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就有了进~步探索的意义。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本人发现大多数学者进行了如下的研究:耘┐骞ü膊饭└贫缺淝ǖ难芯林万龙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试图为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方面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他认为将农村基本经
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问题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