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中和”思想流变及其文论意蕴思想意蕴.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和”思想流变及其文论意蕴思想意蕴
内容提要 在古人的文化视野中,中和首先是作为一个宇宙观和世界观出现的,其次才是作为一个价值观和方法论来看待的。它广泛地闪现在古代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并经过“天人合一”这一关键命题的融合,贯通在古人有关天、地、人三界的了解中,成为中国古代知识体系中一个根本理念和致思方法乃至价值关键,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从内容到形式全部展现出浓郁的中和色彩。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体系中,中和是三代以来“尚和”和“尚中”意识在春秋战国尤其是秦汉以后的新发展,是上古礼乐传统留下的主要思想资源。中和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由“尚和”、“尚中”而中和,既是现实政治之必需,也是理论逻辑之必定,由此所培育的政教伦理和道德情性品格,成为了古代哲学形上理论的支柱和中华传统文化友好精神的内核。中和思想广泛地浸润到古人有关自然宇宙和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了解中,积淀到汉民族的潜意识中,成为一个集体无意识,几乎渗透到古代思想发生期全部的知识领域,包含“三才”合一、阴阳相和、五行相生、政教之音和政和、伦理道德之中庸等,覆盖了古代人文知识的大部分视野。渗透于文艺领域,中和理念对于古代文学、美学有着长久地沾溉,在审美上以中和为理想,在文和质、情和理、道和艺、美和善等范围对举中也以“中和之美”为最高境界,并培育了重“雅”、重“味”等传统时代的正统艺术价值观,使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从内容到形式全部展现出浓郁的中和色彩。
  一
  “尚和”是中华民族思想传统中的最高理想,从古代学术思想到百姓安身处事,从“天人合一”的文化视野到“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无不弥漫在浓厚的“尚和”文化气氛中。考察上古“尚和”思维的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夏、商、周及更早的史前时期,依据甲骨文考辨和传世典籍中汉人释义之相互印证①,“和(稣)”之初始意义大约集中于人之自然官能性感受,尤其是听觉、味觉上,古人多从音和、味和的角度出发谈论政和,这是“尚和”意识的原生时期,伴随和“尚中”意识的交融,尔后便出现了“和同”、中和两条关键的发展路径;二是西周末年到春秋“和同”思想的发展,从史伯到晏婴、单穆公和伶州鸠,她们从历史观、哲学观、政治观和战争观和方法论和处事标准等不一样层面,给予“和”自然、社会、人生的多重内涵,这既是“尚和”思维形成的标志,也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三是春秋“礼坏乐崩”到汉代中和、“和合”思想的发展②,这既是这个时代的大家对于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性探索,也是在多种社会冲突、政治纷争中寻求多元融合的理论结晶。孔门讲礼乐之和、人伦之和,给予其伦理道德、人性人情的属性,长于价值判定和道德评判;老庄讲天地之和、阴阳之和,侧重和天道、自然的结合,精于形上思辨领域的延伸。伴随诸子的深入阐发,中和、“和合”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汉代董仲舒杂糅各家思想,将中和和天地人、阴阳五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贯通体用,建构了完整的宇宙论体系和方法论标准,中和遂成为传统时代主导的政治伦理准则和审美标准了。
  “尚中”意识能够追溯到三代甚至更早的时期,从知识谱系考察,“尚中”源于古人天地自然之宇宙意识和社会存在之秩序体验感受,渗透到古代宇宙观、政治伦理观、原始哲学思想及原始宗教意识等方面,是包含地理、政治、文化的同一性在内的早期华夏民族认同感的主要组成部分。“尚中”观念在三代已经很流行,广泛地表现在天文历法之北斗“天枢”意识,建国建全部之“土中”③意识、建筑之中轴意识、礼器之天圆地方、乐教之中正平和等方面。作为一个普遍的思维倾向,“尚中”在诸子言论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墨子以“天志”为“中”,有着明确的“尚中”意识,这和孔子以礼为“中”是不一样的。老庄一派也是“尚中”思想的诠释者,老学之“守中”、庄学之“养中”、“环中”和“敬中”,和尚书之“皇极”、周易之“中行”、孔子之中庸在价值取向上大致相当,和三代以来的“尚中”意识在精神品格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尚中”在尔后周易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理性升华,在易经的爻序、爻位及卦爻辞中,“尚中”、用中意识频频可见,易传作者视其为自觉的方法论标准,在爻辞的阐释中频频使用“中正”、“中道”、“中直”、“立即”、“趋时”、“时行”、“和时偕行”④等等,这种“亨行时中”意识已经含有明确的哲学意味和政教品格了,这是其后中和范围的意识形态品格和审美精神的主要内核。
  春秋时期的“尚和”、“尚中”意识经常是交融在一起的,这是孔子中庸观提出之前较为普遍的思想文化语境。见于传世典籍的,除医和论“中声”、伶州鸠论“中德”、“中音”⑤外,最具代表性的是季札听乐。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季札一连用了二十多个“而不”句式来评价礼乐之“尚中致和”品格,不但论及诗乐之礼仪、政教、风土、人情等内涵,而且从清浊、大小、刚柔、周疏的对立协调角度立论,较之同时代其它思想家

2021年“中和”思想流变及其文论意蕴思想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