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统计中的“学”与“思”
合肥市大店小学 司慧
《分类统计》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也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学段“概率与统计”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
一、“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
教学中,每一个活动设计都应是学生们身边的事,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在情境的创设中既可以导入数学知识教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本课开始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情境,从而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想想做做的两题也加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问题更快的得以解决。最后,欣赏后让学生课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类统计,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数学的问题化
学生根据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考,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初步发展统计观念。同时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反思教材
教学内容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还应包括以知识为载体的方法、能力等问题,以及如何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 主要考虑面对这些内容学生会怎么想?怎样安排教学过程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用怎样的方法与手段更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遇到那些困难和问题? 如何把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向学生展示?
以这节课“引入”设计为例。试教的时候是以“不同项目的队员采用不同的运动服和不同的动物吃不同午餐”这两个生活问题引入分类进行统计,但是学生反馈的并不是很好,好像把问题复杂化了。学生在之前描述看到了什么和动物们在做什么
的表达得已经比较清楚了。所以在本次教学中从学生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自然过渡到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学生观察到的信息量多而全。这时候提出“共有多少只动物参加?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问题,学生直接产生需要分类整理,从而进行统计的欲望。这样,学生很轻松的开始了新知的学习,效果很好。
再如分类统计的表格如何出示。试教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按照表格的形式书写,再制作成表格。发现这样不仅耽误了教学时间,而且有突出教学生怎样画表格的嫌疑。后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会根据表格整理数据即可,所以在本次课中采用直接出示不完整的表格让学生填写。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能根据表格分类统计,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教材想想做做1、2题,创造性的添加情境,一方面使教学环节过渡的很自然,更重要的是成功的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才能更加有意义,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和从课堂走出去是不一样的。
二、反思课堂生成和教学效果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投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问题的生成。
以这节课例题教学中“两个表格有什么相
分类统计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