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时间隐喻的认知分析
姓名:徐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汪少华
20070501
中文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J奔涫且恢址浅3橄蟮母拍睿淙现Mǔ1匦虢柚鳎赐过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思想或概念去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抽象的或不那么确定的概念,本文正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显示,一方面,英语和汉语都体现出三种基本的时间认知模式,即时间在动型、自我在动型和纯时间序列型;未来时间位于观察者的前面,过去时间位于其在差异。在英语中,“前”表示“将来”,“后”表示“过去”,而汉语中“前”除了表示“将来”,有时也表示“过去”,“后”除了表示“过去”,有时也可表示“将来”,如“前天、后天”。在英语中,“上”可以表示“过去”和“将来”,“下”也可表示“将来”和“过去”:在汉语中,“上”表示“过去”,“下”襄示“将来”。认知语言学认为,导致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认知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相对性。本文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念,从认知的角度对时间隐喻力图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特别是通过大量英汉对比,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当代隐喻理论。本文对深入了解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思维的关系,进而全面了解人类认知过程也有主要关键词:时间隐喻;概念隐喻;认知;方向性:前后;上下之后,时间观察者都是面向未来的。另一方面,时间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存意义。▲
“前天”,“后天”..扒鷑.”,甇扒啊保琤皃保琣“后”,“”‘’吧稀眗“”,跋隆眗,—“””粀癴保瑂癴篹”,,‘眗‘痮癴保琣“”“.,,.,
簍;;籵;;—
日吾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主要是受客观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该语言观认为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语言是有一整套任意的符号构成,客观世界与语言符号一一对应,所以语言也是客观的,它可以客观的描述现实而不导致误解。人脑就像一面镜子,理解语言的过程就是将语言描述的客观世界映入头脑的过程。由此判断,隐喻是以一物言他物,不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以和旰现摹段颐抢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为标志的现代隐喻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完成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它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且存在于日常语言中:“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所以现代隐喻理论中的隐喻指的就是概念隐喻,它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论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概念隐喻理论的哲学观是经验现实主义,它认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来自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该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其运作机制是跨概念域的映射,即从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映射到复杂的、抽象的目标域。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进行比较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时间隐喻进行研究,并发现时间隐喻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两个重要区别。虶,及做了许多实验来证明时间隐喻可以通过空间隐喻来映射和理解。调查了时间的六种维度。J奔淙现L峁┝烁岣坏睦ぁP恍乓酝从认知功能语法角度对时间是空间隐喻进行阐释,和英语中,观察者都是面向未来的,“前”表示“将来”,“后”表示“过去”。周榕和黄希庭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时间表征进行对比研究。蓝纯容易导致语义不清和误解,因而不同于日常的语言。认为在汉语
对英语和汉语中的“上”和“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张建理及赵娟和傅惠生也对时间隐喻进行了研究。但是,以上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和解释还不够全面,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全面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来提供确凿的证据。本研究主要是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理论书籍和期于文章,在全面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吃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突破研究。具体方案如下:首先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该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通盘研究梳理,找出他人研究的长处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方案,然后在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英跨语言层面的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时间隐喻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并对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显示,一方面,英语和汉语都体现出三种基本的时间认知模式,即时间在动型、自我在动型和纯时间序列型;未来时间位于观察者的前面,过去时间位于其之后,时间观察者都是面向未来的。另一方面,对间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存在差异。在英语中,“前”表示“将来”,“后”表示“过去”,而汉语中“前”除了表示“将来”,有时也表示“过去”,“后”除了表示“过去”,有时也可表示“将来”,如“前天、后天”。在英
时间隐喻的认知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