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 主要是控诉“文革”给人民留下的精神和身体创伤。 1979 年 11 月期《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班主任》,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突破。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 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 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接着卢新华《伤痕》(《文汇报》) 1978 年8月 11日)写“文革”时期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 即中国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 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其他还有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等。反思文学是对建国后社会历史生活, 特别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用艺术形式重新审视文学潮流。对农民悲剧命运的反思: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 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冯骥才《啊》、张贤亮《绿化树》、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干群关系: 王蒙《蝴蝶》、刘真《黑旗》、王蒙《布礼》、张弦《记忆》、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厂长上任记》开改革文学先河。乔光朴形象特征:①充沛的热情和进取精神; ②改革家的胆识; ③强硬的铁腕; ④主动征服、自我扩张的性格特征。小说具有阳刚之气和豪放之风, 描写人物不精雕细刻, 有棱角锋芒; 但对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发掘不够。寻根文学韩少功《爸爸爸》这部小说是民族文化的寓言, 它通过一个封闭的生活世界鸡头寨和一个白痴丙崽的形象,象征了传统文化的痼疾。小说试图承继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以现代文明去映照民族的精神病根。艺术特色: 背景模糊, 充满神秘、荒诞的气息;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阿城《棋王》: 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知识青年王一生的“吃”, 蕴含着一种人生态度, 即中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除“吃”之外, 王一生有一大嗜好, 即下棋。与“吃饭”相对, 下棋是一种精神存在方式。小说借王一生形象张扬一种悠闲、淡泊、宁静、平和, 随遇而安, 顺其自然的道家文化品格。小说平和叙说, 语言文字简洁练达、生动传神。王安忆《小鲍庄》通过对一个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 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 揭示了“仁义”文化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小说中捞渣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 他的身上集中了我们民族全部的美德, 传统自然也包含着“仁义”这一道德准则, 而他的死亡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仁义”观念走向消亡的象征。现代派小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以戏谑、夸张的方式描绘出音乐学院里种种荒诞、骚动和疲惫、压抑的心灵与精神形态, 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式的危机, 但不同于西方黑色幽默小说的绝望感的是, 小说在荒诞的氛围中包孕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活力和克服精神危机的反抗。徐星《无主题变奏》讲述一个自以为没有出息的青年,他嘲弄一切世俗规范,拒绝成名成家,对学院教育斥之以鼻。这篇小说试图表现生活的荒诞、无聊和空虚。先锋小说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
80年代小说作家作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