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个案分析
学困生基本情况
智力正常,理解能力及推理能力差,对数学学习有畏惧情绪,学习时而认真、时而马虎,具有随意性,学习方法欠缺。
家庭情况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进行辅导有困难。平时大多数时间由母亲管教,由于教育方法欠妥,造成该生胆小敏感,有强烈的自卑感。
初步诊断
该生害怕数学学习,不愿动脑思考,理解肤浅,对于简单模仿性的练习还行,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就浏览一遍了事、避而不思,也不问老师和同学,上课基本不举手发言,课后作业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更谈不上寻求适合于数学特点和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缺乏信心。
改进措施
在确定该生为转化对象后,我开始对她的上课、作业和平时表现进行观察并作记录,还与其她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她在其她课程中的表现和成绩,并进行家访,了解她在家中的表现和家长的看法,还找了同班同组的同学了解对她的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从她的学习和各方面的表现来看,我针对她思维速度慢的特点,让她提前预习新课。再根据她的困难之处,提前辅导。这样在课堂上,她的思维就会跟上其她同学的思维节奏。凡是她能回答的问题优先让她来回答。渐渐地她敢在课堂上说话了,声音也大了。
提高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个学困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艰苦细致、一点一滴的积累。针对该生思维的欠缺,我是采取“扶着走”的方法,在对她的个别辅导中,先让她讲出课堂上思维受阻的具体情况,如哪里听不明白?哪里不会?,然后选择典型题例进行分析引导,有时通过解答一道题的思维过程,采取她叙述,我质疑和我故意说错让她纠正的方法,慢慢从“扶着走”到尝试自己走。
在对她的辅导训练中,既要注意让她解决一定数量的某一类型的题目,以形成她的“思维定势”,形成固定的解答某一类型题目的套路,同时注意以“变通、反向、发散”和较灵活的题目,破坏她的思维定势,打开她的视野。
作业中布置与之水平、能力相适应的作业,为了她作业准确率高,我让她先在练习本上完成,经我确认后再在正式本上完成。
由于教学中的“抓紧一点”,辅导时 “关注一点”,批作业“照顾一点”的策略,她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渐渐地她遇到难题能主动问同学或老师,在探讨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怕说错会丢面子。
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联系生活寻求积极的数学思考
分数问题中注意单位“1”的变化,是小学分数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处理“甲比乙多3/4,不等于乙比甲少3/4”这类问题,我联系生活这样引导:先口述一道问题,“你今年12岁,老师今年36岁,老师比你
大多少岁?”学生立即接上话:“大24岁。”“老师比你大24岁,也就是你比老师小多少岁?”学生又接着说:“小24岁。” “好,请再听。”我说道:“你今年12岁,老师今年36岁,老师的年龄比你大几倍?”学生们很快回答:“大2倍。”我接着问:“那么可不可以说,你的年龄比老师小2倍?” “你12岁,老师大你2倍是大12的2倍,也就是大24岁,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说,你比老师小2倍,是以谁为单位‘1’了?”。 “那就是小36的2倍,应该小多少岁?” “72岁。” “那你今年几岁?”“没有岁数了!”理解了“倍的差”不同于“量的差”,就明白了“多几倍不能说成少几倍,因为单位1变了。”随后我们又通过画图进而理解了“甲比乙多几
学困生个案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