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教学目标:
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⑴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⑶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2.学法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一)导入
在背景音乐《长亭送别》中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
(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在
《故都的秋》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