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教案设计).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第一课时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初步体味情感、感受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诵全文,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三、找出全文的文眼,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全体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眼并作分析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不加掩饰直抒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至于为什么有这种苦闷,说明当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状况:朱自清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是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三自然段中“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3、默读全文,分析思想感情
  明确:
  ①对黑暗现实不满——反映淡淡的哀愁
  “幽静”“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017848967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1-05-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