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本文意境。
2、鉴赏并学习本文写作语言的艺术技巧。
3、在朗读与鉴赏中探究本文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学习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
2、探究本文所流露出的作者的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品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
一、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掌握文中多音字、生僻字的字音、字形。
2、查阅资料,回忆作者朱自清的大致概况。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到荷花,宋代诗人杨万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感叹(PPT展示荷花远景图),而周敦颐看到的是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PPT展示荷花近景图),可见,不同人眼中的同一事物也是有区别的。那么,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眼中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荷塘月色》来感受一下。
2、课文品读
(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1-3段、4-6段以及余下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做出相应的纠正)
(2)《荷塘月色》作为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大量写景篇幅,下面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找出文中都写了那些景?你感觉这景色怎么样?
明确:
第四段:写月下的荷塘,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等景物。
感受:花叶茂盛、美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描写了月光、青雾、云、月影等景物。
感受:幽雅、宁静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描写了树、远山、路灯光、蝉声与蛙声等景色。
感受:朦胧、阴沉中夹了些许热闹
第二段:写小煤屑路边的景色。
感受:沉寂、阴郁、冷清
(对于感受,不做固定要求,可见仁见智,全凭学生的鉴赏。)
3、语言鉴赏
刚刚我们感受了一下这些景的意境,那么,为什么这些语言会传达出这样的感受呢?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写景的这几段,选择几句你喜欢的,从语言艺术特色方面分析一下它们好在哪里或者为什么这些语言会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做出相应的总结与补充。)
总结讲解:
语言典雅,动静结合,充满诗情画意,运用了多种修辞。
(1)比喻、拟人,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的状态描写的生动、形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刚出浴的美人”一句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2)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文中通感的使用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微风过处····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的感受,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3)叠字,文中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的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