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俗语说“人为万物之灵”。这个“灵”字指的是万物之中只有人才具有的得天独厚的“灵魂”,这“灵魂”不是别的,正是人所独有的极其丰富和复杂、具有创造智慧的主观心理世界,也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于人来说,如果只有躯体而没有灵魂,那就是无法体现“万物之灵”这个崇高的称号。所以,保持健康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对人来说是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事情。然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和人体生理活动一样,会出现毛病或发生障碍。那么,人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会失去平衡、出现毛病、发生障碍呢?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障碍的原因虽然多样、十分复杂的,但一般来说,主要的不外是两个方面。一、从外部来考察,主要的心理创伤(或称应激紧张与精神压力);二、从人的内在特点来考察,主要是人格偏常或不良的心理素质所造成的不良倾向。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有所作为,除了需要掌握知识以外,良好的品质更为重要。然而,现实是,我们频频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上看到一些问题,学生伤害同伴甚至杀父弑母的报道。这一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学生时代,一天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这三分之一的时间中,又有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课堂,数学学科又占了约五分之一的课时量。作为数学教师,同样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责任。因此,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根据我多年教育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数学课教学中进行乐群教育。
数学课教师时刻要有心理健康意识,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与做法,把学生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更不能以批评、奖罚代替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应该对学生多采取积极行为,尽量避免消极行为,以数学课教学为平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担当起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现代社会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使人们的空间距离缩小了,心理距离拉大了。尤其是住在高楼大厦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善于合作,显得不“合群”,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数学课教师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在教学中就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数学活动和“手拉手”活动,创造小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得到认同的机会;积极开展数学集体活动,如组织和参加团体数学竞赛、野外数学实践活动,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在轻松的气氛中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在教学中组织“数学小分队”,提倡互相帮助、协同攻关,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团队精神。通过这些手段达到消除学生孤僻和冷漠的目的,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中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增加课前五分钟的谈话时间试想,看着一个不苟言笑,严肃呆板的老师上课,学生会是怎样一种心情?长此以往,学生又会变得怎样?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放松心情,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增设课前五分钟谈话时间的设想。有
许多老师吝啬于这五分钟的“宝贵”时间,不肯将之用于与学生看似自由散漫的交谈中。殊不知,教师平易近人,信任、理解学生,学生也会尊重、爱戴教师,在平等互敬的前提下,才有可
心理健康教育骆清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