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抗过敏药物目录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二、左旋西替利嗪( levocetirizine ) 三、地氯雷他定( Desloratadine ) 四、西替利嗪(Cetirizine) 五、氮卓斯丁(Azelastine)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 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 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 20 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 10 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 加上 1999 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 2002 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 而安全性更大, 副作用更少, 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 约占市场份额的 30% 左右, 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 desloratadine (Clarinex) 已进入 30 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 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 FDA 的批准, 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 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具有抗组胺性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过敏药物。编辑本段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商品名】太非; Telfast 120 ; Telfast 180 , Allegra ,【异名】 MDL16455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 147-151 ℃。【体内过程】非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 口服 -1 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 1-3 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 h 。半衰期为 11-15 小时,平均为 h ,蛋白结合率 60% ~ 70%( 主要是α1 酸性糖蛋白) 。疗效可持续约 18-24 小时, 因此可每日 1 次给药。吸收后非索非那丁和血浆蛋白广泛结合, 结合率高达 95% 。已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需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统的 CYP 酶代谢。本品不透过血脑屏障。【药理机制】初期研究发现特非那丁不仅本身有药理作用,其代谢产物仍具有药理活性, 如直接用其治疗过敏反应,可免受药酶代谢而消除对人体的心脏毒性, 就是根据特非那丁的这个特性,在 1995 年德国 hoechest marion roussel 药厂最先研究开发了特非那丁的活性代谢产物——非索非那丁,并于 1997 年获 FDA 批准,由于该药没有心脏毒副作用,被某些学者认为是高效、长效、低毒特点的第三代抗组胺药物。非索非那丁在哮喘病治疗中的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1 、直接拮抗 H1 受体的作用; 2 、对粘附分子的活性:研究发现非索非那丁通过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和趋化因子的活性来减少气道内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可以显著减少体内 ICAM-1 的表达,从而抑制炎性细胞向炎症组织的趋化, 即使药物浓度低至 10~ 10mol/L , 也可显著降低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上皮细胞释放白介素-8 和可溶性 ICAM-1 的水平。 3 、稳定炎性细胞活性:通过调节细胞膜的稳定性来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的释放活性, 包括稳定肥大细胞膜来减少组胺、白细胞三烯等炎性介质的产生; 通过抑制嗜酸细胞活性来减少气道上皮毒性蛋白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来减少 TH2 细胞因子的活性等;4、拮抗其他炎性介质的活性: 如拮抗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和 5- 羟色胺的作用; 5 、气道效应: 非索非那丁可以增强β 2- 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舒张作用, 可抑制吸入变应原诱发的致敏豚鼠的支气管痉挛, 并可以降低吸入乙酰甲胆碱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 而对气道内的嗜酸细胞没有影响。【临床应用】非索非那丁由 Aventis 公司生产,其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已占所有抗过敏药物的 40% 左右。临床研究表明非索非那丁有较强的支气管解痉效应, 单次口服非索非那丁 180mg 可以产生比吸入色甘酸钠气雾剂大 3-5 倍的气道保护效应。
抗过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