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数学”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长方体的体积》课例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主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获得一些体验。”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数学知识,感性认识丰富,易于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也容易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为此,我以《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为例开展了以“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探究的快乐”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
二、教材简析
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6-47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以及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对长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课的前几节,学生学习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的认识,为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打下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四、教学决定: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富有探索性且有新异感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指导学生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从“做数学”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会探究”到“爱探究”。
案例描述:
第一次教学实践片段
一、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1、比一比。同学们都爱吃水果吧。那么西瓜和苹果哪个大、哪个小呢?
师:其实刚才我们在比较他们的什么?
生:比较它们的体积。
师:体积指的是什么?
生: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小结:任何物体都占一定的空间大小,也就是说都有一定的体积
2、学习计量物体体积方法
1)师出示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
师:它的棱长为1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动手操作:四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个接一个排成一排。
师: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通过刚才显示的三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可以看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 揭示课题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师:你还能像刚才那样直接看出它们的体积吗?能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吗?
师: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许多长方体和正方体,都不可能直接看出它们的体积大小,如生产电冰箱的包装箱,就要知道电冰箱的体积,能不能用
长方体的体积课例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