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求平均数》课例研究1.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求平均数》课例研究
韩城市新城三小 闫娜
研究主题: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课目:人教版数学科教材四年级《求平均数》
教学年级:四年级
执教教师:陈丽萍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小学数学讲的是数学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我想这节课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学生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于是我是这样上的:一上课,我展示了复习题一口算:(38+32)÷2是求几个数的和在除以一个数,二、口答:小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多少页?这是同学们以前所学的知识,我也只是简单复习,并未做深层分析。整节课下来,我只感觉,我教得还算轻松,因为我只讲授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把所有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的个数。从做练习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做的还可以,应该说这节课我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来所出现的课本上的几个习题学生也是做得非常轻松。课后,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脑子里蹦出了一个词:简单,知识传授简单,学生学得简单,只是知识目标勉强达到要求,应付做题可以,但学生在本节课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可以说是一个零。我想来想去,这应该不是我的教学目标。还有,本节课的另外一个知识点被我删掉了,那就是平均分、实际数、平均数这几个概念的区别,当时我是这样想的,这部分内容考试不考,而且学生容易混淆,本班同学基础又是相当不好,还是不讲为妙免得他们越听越糊涂。上完课,我还沾沾自喜,多亏没讲。
过了几天,学校赛讲我再次翻开课本,打开教学参考,认认真真地阅读该节课的教材简析,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再回顾我自己所讲的这节课,那简直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难道稍有难度的知识就应该避过吗?我做为教师,我只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却并未想办法把难度大的问题分层,使学生一步一步接受呢?我决定重新讲这节课。我把前面的复均倒在4个杯子里,每个杯子水深多少厘米?”这样我就把复习题与本节课的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5厘米、3厘米、2厘米,求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紧密联系起来,为后面学生理解平均高度和实际高度做好了准备。课堂上我还从实验室借来了8个小杯子,2个大杯子。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我用一个大杯子装了16厘米深的水,当学生回答这道题应该是16÷4=4(厘米)时,我再做强调,就是把杯子里16厘米深的水平均分,我接着提问,“平均分”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分得一样多,于是我拿大杯子把它里面的水平均倒在每一个小杯子里。我让学生亲自来量,同学回答4厘米,这时我并未多做解释,而是将他们放到了一边,等讲授例题时,我呈现课本上的水被杯子示意图,4个杯子水深分别是6厘米、5厘米、3厘米、2厘米,求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这时,我提问:杯子里水面的高度相等吗?平均高度又是指什么呢?(就是每个杯子里水面的高度相同)这时,我启发学生想,要让4个杯子里水面的高度相同,可以怎样做呢?在同学们说出了把多的倒到少的里面时,我及时赞扬,你很聪明,当时,我分明看到了这个同学欣喜的表情。
“那还有什么方法呢?”我让同学们4个人一小组进行讨论,按照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我和同学们一道求出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这时我以投影片的形式出现课本

《求平均数》课例研究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jjg0025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5-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