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电影- 中国商业电影大片沉思录[ 摘要] 中国商业大片轰轰烈烈地拓展和打进海外市场, 从外国观众手里赚得大把的钞票, 国人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激动和兴奋, 更没有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情不自禁的喝彩声, 反而非理性的质疑和责骂声铺天盖地,这种悖论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关键词] 中国商业大片大投资大规模 2002 年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英雄》开启了中国大陆商业大片的序幕, 并被评论界誉为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大片。随后,《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神话》《功夫》、《满城尽带黄金甲》、《墨攻》、《投名状》、《赤壁》等影片的闪亮登场, 无疑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导演呈现给观众的大片视角, 商业大片逐渐在之地。一、“牵手”——中国商业电影大片所谓商业大片,引用一位资深电影学者的观点:一是制作规模, 包括大投资、高科技、强大的明星阵容:二是制作目标,跨国族、跨文化而进入全球性的主流市场: 三是看它在全球性主流市场上的效益和业绩,三者不可或缺。事实证明, 这种概括是非常准确、权威和到位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商业大片确实都是巨额投资,《英雄》投资 3100 万美元;《无极》投资 亿元人民币《满城尽带黄金甲》投资 亿元人民币;《赤壁》投资则高达六亿, 可谓空前, 却不敢说后无来者。而且, 这种巨额投资使商业大片同样获得了更为令人惊叹的高回报的票房业绩。如《英雄》仅在北美上映的一个月内,票房收入就高达 5000 万美金, 并连续几周蝉联全美票房排行榜的冠军。这在当时是亚洲电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纪录, 不仅写就了张艺谋国际级导演的个人神话, 也唱响了中国电影的赞歌,让世人不得不为之瞩目和惊叹。《华尔街日报》认为“《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帏幕。”《纽约时报》甚至以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英雄》在美国上映的盛况, 并做了赞誉有加又不失客观的评论:“《英雄》这部中国电影, 经典得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也是我们美国奥斯卡的无冕之王。”除此之外, 中国商业大片为了打入海外主流市场, 也不惜花费巨资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当年陈凯歌在戛纳举行的只播放了 12 分钟片花的《无极》推介会, 庞大的排场和规模并不亚于欧美大制作的完整片的首映式。当时《无极》剧组曾租下了戛纳的一座古堡, 邀请了全世界顶级片商 258 家, 为了保证现场的放映效果。剧组甚至租下了全欧洲唯一一台 3500 线的放映机,整个活动花费达 1000 万人民币。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更是“烧钱 2000 万”搞首映式,结果仅在南美洲,《十面埋伏》就获得了 1 个多亿的票房。而吴宇森的《赤壁》上映四天即票房过亿,上映 8 天票房突破 亿元,仅 11 天时间则攻破2 亿关口,并打破了《变形金刚》创下的 14 天破 2 亿的纪录。对此, 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曾经坦言, 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重组始自入世后的 2003 年。在此之前,好莱坞大片基本上占有了我们电影市场份额的 60%— 70%。到 2004 年, 中国电影才第一次在本土市场上打了个翻身仗,打败了好莱坞,拿到了 55 %的市场份额; 2005 年,我们在本土拿到了 60 %的份额,可谓扬眉吐了一口气。与此同时,《英雄》、《十面埋伏》、《神话》等大片还在国际主流市场赢得了骄人的票房业绩,显示了“来而
电视电影-中国商业电影大片沉思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