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9?6825(2007)29?0026?02 哥特教堂彩色玻璃窗之探究收稿日期:2007?04?27 作者简介:赵?迎(1983?),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6 赵?迎摘?要:对哥特教堂彩色玻璃窗的结构、构图、色彩、发展规律等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哥特教堂彩色玻璃窗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成就,并探询了其与哥特建筑之间的关系,阐释和研究了哥特式建筑的强大生命力及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关键词:彩色玻璃窗,宗教,审美中图分类号:TU?881 文献标识码:A 1?发展渊源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和文化艺术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西欧农业的进步,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伴随着城市的兴旺,市民文化形成了,教堂成为市民用来炫耀自己城市的手段。哥特式教堂作为城市兴旺安定的标志,是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市民感情的寄托,是城市生机的精神反映。与此同时,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天主教信仰的虔诚气氛在哥特式教堂中得以体现。前者表现出的高大、明快、奢华的造型风格和后者表现出的空灵、高耸、尖峭的境界,共同构成了哥特教堂彩色玻璃窗形成的内在因素。可以说,彩色玻璃窗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弘扬教义的工具,同时为人们提供了感观上的愉悦。 2?风格特征彩色玻璃窗作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最初的形成是依托于建筑结构体系的演变。哥特式教堂的肋架券减轻了拱顶重量, 和谐了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飞券则平衡了中舱的侧推力,将教堂重量转移至外部地基,从而摆脱了厚重的墙体,减轻了建筑的负荷。所有这些因素使大面积的开窗得以实现。从哥特式教堂大殿的高度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演变过程:大殿高度分为四层:连拱廊、台廊、楼廊和高窗。公元1200年的沙特尔大教堂,台廊消失,便于加大窗子并加高大殿的连拱廊。到了公元 1250年的亚眠主教堂,演变为楼廊深处墙壁开窗采光,令大殿光线充足。直至公元1450年的鲁昂圣旺大教堂,整个开间成为一面巨大的彩色玻璃窗。依靠空前未有的结构创新和对技术极限的追求,彩色玻璃窗的开口尺寸不断加大,墙面的比例不断减小, 最终形成哥特式建筑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这也雄辩地说明,建筑的艺术样式风格,必须依附于相应的结构技术(!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彩色玻璃窗的发展和玻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早期巴西利卡和拜占庭教堂只是偶尔使用花窗,但直到在圣丹尼斯修道院,彩色玻璃才第一次在装饰和结构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玻璃冶炼技术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教堂发展的高峰时期。这种成正比的对照关系对彩色玻璃的制作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彩色玻璃窗的制作工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公元11世纪,需先在木板上标出长和宽,之后在其范围内画上图案,切割玻璃,嵌在铅条中组成图案,并在两面焊接。 2)公元12世纪~公元14世纪,先用铁棂把窗子分成格子,用工字形截面的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彩色玻璃就镶在铅条中间。 3)公元15世纪,随着玻璃彩绘的发展,铅条越来越不受重视,玻璃多为白玻重油彩。 4)公元18世纪,混色玻璃发展并大众化,广泛应用于家居与教堂。在此过程中,铜箔渐渐取代了铅条,从教堂外部可以清晰地辨认出黑线条和光线组成的网格。随着制作工艺的发展,彩色玻璃窗的色彩也大致分为三个演变阶段: 1)公元11世纪,玻璃片面积小,透明度低,
《哥特教堂彩色玻璃窗之探究》.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