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图_曹明冉和他的牡丹图.doc牡丹图_曹明冉和他的牡丹图
山东有个菏泽地区,那里的牡丹(曹州牡丹)闻名已久。每年4月,那里的万亩牡丹园中便成了万紫千红的世界,各种牡丹争奇斗妍,大红、魏紫、姚黄、墨绿,万花竞放。山东有个曹明冉,牡丹的世界就是他的世界,画纸就是他精心培植的园地。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在他的笔下更加光彩夺目,可称得“人工胜天然”了。在山东,他有个美称——“曹牡丹”。自从去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以来,曹明冉声名日增。他的独特画风和深厚的功力,受到了许多画界知名人士的好评。年已过不惑的曹明冉已从牡丹园走进了京城。一曹明冉出生在单县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一共生了10个孩子,明冉排行第六,家里张嘴吃饭,全靠父母两双手。为了维持生计,父母日夜奔忙,根本无法照管明冉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在当时的农村,这样的家庭,其家境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明冉的父母也自然而然地寄希望于孩子们能快点长大,也好帮家里多干些农活。明冉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很早就开始帮家里干活,拾柴、捡粪,小小年纪就担负起持家的部分担子,但与兄弟姐妹不同的是,明冉从小喜欢读书,甚至打柴时他都不肯放下书本。他还最喜欢画画儿,尽管从来没有老师教他,但他对绘画的酷爱仿佛是与生俱来,只要一有空,他就拿根木棍当笔,在地上不停地画。天上的飞鸟、田间的毛驴,无一不入他的画中。陶醉在自己的天地里的小明冉常常会忘了干活,为这,常常引来父母严厉的训斥和打骂。有一次他的姑父带他到田里干活,谁知明冉一下子就被那正盛开着的花儿迷住了。他蹲在地上画上了瘾,姑父说了他好几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听见。于是连平时最能容忍他的母亲也动了真火,决意要好好教训他一顿。到了晚上,孩子们都一字排开在火炕上睡了,母亲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撩起了明冉身上的薄被单,想狠狠地揍他几下,手中的木棒已经举起,母亲的目光却落在明冉那骨瘦如柴的身躯上,心一下软了,眼泪却控制不住地往下流,她禁不住抱着儿子大哭起来。已醒过来的小明冉望着母亲,激动地恳求道:“妈,我喜欢画画儿,喜欢看书,您别再打我了。”母亲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打那时候起,父母准许明冉上学了,还让他一星期用一小瓶煤油,好在晚上温习功课。明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上学了。然而明冉深知家境的困难,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每天放学后去脱土坯卖钱。一块坯十几斤重,只卖一分钱。才10来岁的明冉又要挖土,又得锤坯,常常干得腰酸腿疼。为了继续念书,明冉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之后他又考上了农校。二明冉的家乡单县十分贫穷,然而却是一个富于文化传统的地方。孔夫子的故乡曲阜离单县不过数十里,对单县的文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到过单县,李白和杜甫就曾结伴同游,并留下了许多诗章。单县历史上有不少县令是文人出身,这对那里的文化发展无疑也是一大推动。此外,单县从春秋时起,就修建了不少烈女祠和贞节牌坊。如果单从艺术价值看,这些牌坊之类建筑大都十分精美,雕在上面的花鸟兽虫栩栩如生,而上面的墨迹也大都出自名人之手,这里面包含的文化因素或许是潜在的,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曹明冉就是在这样一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这块土地滋润了他。他的艺术细胞很早就显示出来了。8岁那年,他第一次拿起了真正的画笔,而那些精致的石坊便成了他最好的启蒙老师。他常常泡在那些石坊下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长期的临摹使明冉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而他的身心从此便全部融入这艺术世界
牡丹图 曹明冉和他的牡丹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