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美国商业大片(动作/ 谍战/ 冒险/ 科幻)大都是以英雄人物的智勇双全、高新科技、奇妙策划、精彩打斗、宏大场面、意外悬疑等等作为吸引观众的卖点,《盗梦空间》在这些方面显然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 这类电影如果真要拍出内涵的深度和意义的高度, 那就不能随意天马行空的幻想或者无厘头的打闹, 而必须要关照现实, 并对其有独到的剖析、批判或启发。而这种内涵的挖掘和意义的提升,往往折射和隐喻在主线任务中。商业大片常见的主线任务如: 反恐反战、打击核走私、惩罚独裁者、打击毒品、查没伪钞、解救人质、捉拿内鬼、公民维权或个人复仇等等。而如果一旦其主线任务的历史和现实隐喻做的好, 超出了上述早已泛滥的题材, 就很容易在商业和艺术上同时获得好评(如《真实谎言》里面的家庭关系和女性问题)。事实上, 商业大片中这样的作品确实为数不多。倒是那些完成任务的技巧超炫, 而任务本身却很弱智的自毁型电影真是不胜枚举(如黔驴技穷的《谍中谍 3 》)。所以 Christopher Nola n 在花了八年时间精心编剧的《盗梦空间》中构思出了精彩的任务完成技巧:“盗梦”( 窃取思想和植入思想), 为了防止“脚重头轻”,就必须设计一个“配得上”这么“兴师动众”之技巧的重大任务出来。而 Nolan 交出的答卷是——石油产业反垄断。一、为什么《盗梦空间》以“石油产业反垄断”做主线任务? “石油产业反垄断”这个题材从新意上看, 算是合格。之前集中以石油产业为题材的,有一部传记类文艺片: Paul Thomas Anderso n 的《血色黑金》( There Will Be Blood 2007 ),已经几乎将石油行业的历史解剖做到了极致。而直接以反垄断为题材的电影如《反托拉斯行动》( AntiTrust 2001 ) 却基本上是小打小闹, 其他的多半是纪录片中涉及反垄断问题,如《解构企业》( The Corporation 2004 )、《食品公司》( Food, Inc. 2008 )等等。《盗梦空间》算是第一部将技术化策略性解割拆分石油垄断企业作为主线任务的商业大片。其实, 有新意的主线任务还可以设计出很多, 为什么 Christopher Nola n 会独独选择了石油产业的反垄断呢?我们不妨做一些大胆的分析或猜测: 理由 1: 反垄断是“抵抗强权奴役和叛逆现实异化”这一文艺片思路的延续。这一思路很容易赢得美国社会中下层观众的青睐, 以及美国政界的左派, 尤其是较为激进的年轻人, 其典型代表作就是《搏击会》( Fight Club 1999 )。这一思路还会在全球发行中获得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观众的认同感, 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通过各种垄断行为奴役他们的时候, 这一题材无疑可以帮助穷国发泄一下怨气。理由 2: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 大量贷款买房的穷人被强制执行失去房产, 国民普遍怀有仇富情绪, 反对经济掠夺的呼声高涨。其代表电影作品就是 Michael Moore 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2009 )。奥巴马政府问责金融寡头和高收入 CEO 们的政策正在举步维艰之中。而与金融危机相伴生的,恰恰是石油公司的垄断和美元走低条件下金融炒家的投机, 导致石油价格从 2001 年 911 事件发生时的每桶 20 美元飙升至 2008
盗梦空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