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京派与海派
2、分析沈从文作品的特色与得失,掌握作家的观照价值。
注:该讲为本学期重点
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基本倾向、文学史地位、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教学目标:
第1页/共22页
京派与海派
京派作家群
京派的形成原因
京派的创作特点
"海派"的概念
"京派"与"海派"之争
“京派”的概念
第2页/共22页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第一,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 第二,他们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 第三,他们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第四,没有正式的组织和宣言,但他们大都集中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 第五,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
第3页/共22页
第4页/共22页
废名
----京派的鼻祖
小说代表作:
《竹林的故事》、《桥》、
《莫须有先生传》
作品特色:
※有‘理趣’和‘禅趣’,故有‘涩味’的境界
※ "平和与讽刺"
第5页/共22页
京派形成的原因
第一,30年代,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都移到了上海,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浓重的文化氛围为这些志趣相投的作家的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政治的中心,这些作家又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大多趋于保守,较少沾染社会上的商业气息和党派作风,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也郁积着浓厚的怀旧情绪。
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在内心里就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6页/共22页
京派的创作特点
在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对"乡土中民现实"的描写
在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在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第7页/共22页
海派的概念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
狭义的海派,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也有人将具有典型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翼文学与此相区别。
第8页/共22页
"京派"与"海派"之争
•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刚刚接手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第9期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抨击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引起论证。 • 1933年12月1日苏汶在《现代》4卷2期上发表了《文人在上海》,从人的基本生存的角度,为上海作家进行辩护。• 1934年2月3日,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著名的《“京派”与“海派”》一文,“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
第9页/共22页
京派与海派PPT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