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纪录片流派 京派和海派
一、京派文化
狭义:指朱光潜、老舍等老北京作家,他们主张作品多描写老北京生活中的小人物,贴近底层生活。(胡同文化)
广义:指具有北京历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 。
1 、北京自古与传统政治中心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京派”文化是被包容在国家文化、制度文化中逐渐形成的,“北京向来是以主体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是以其先锋性而取得其尊贵的地位的。
2、 同时,北京又独具“胡同”文化,这一体现老百姓市井生活的独特文化形态。
京派纪录片中所体现的京派文化,主要指广义上的京派文化。
第1页/共17页
二、京派记录片的发展
中国纪录片以地域风格差异作为流派划分的主要标准。故主要分为京、海、西三派。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中央电视台军事创作群体和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纪录片工作室为主力,进行了大量的京派纪录片创作。
京派纪录片作为当今中国纪录片各流派中创作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一派,它对整个中国纪录片具有重要意义。
第2页/共17页
京派纪录片的作品
第3页/共17页
京派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书写
既有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全景式关注,也有对京城百姓涓涓细流般日常生活的悉心关注。
对历史的书写主要是由中演电视台军事部来完成的,以刘效礼为代表的军事部他们为纪念建军60周年拍摄了12集电视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1991年耗时3年拍摄了《望长城》,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拍摄了12集电视纪录片《毛泽东》,1997年拍摄了引起轰动的《邓小平》。
在对现实的记录中,“京派”纪录片充分发挥了纪录片具有多元纪实空间的特点,牢牢地将目光锁定在胡同人群的身上,“喘气都要跟老百姓喘到一块儿”。《自得其乐》 《上班》 《焦老师的一家》
第4页/共17页
2.叙事手法: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
由于题材的双重选择,决定了在叙事手法上的双重性。书写历史与主旋律的时候,多用宏大叙事;而在书写现实的时候,多用日常叙事的模式。
主旋律色彩的纪录片一般都是鸿篇巨制。要表现这些重大的人和事,就要从大视角出发,追求超越现实的价值,注重整体的、居高临下地俯瞰社会人生,并张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激情,体现出宏大的气势与浩然的风范。
现实生活纪录片面对家长里短、个人辛酸和命运无常变化的普通人、普通事,要从小角度切入,少一些政治意义和道德评判,平视的视角展现百姓生活。
第5页/共17页
3.美学特征:既有阳刚之美又有感伤美
题材的选择和叙事的表现手法决定了它的二元特征。 书写历史的纪录片具有一种阳刚崇高之美,而书写现实的纪录片则具有感伤美。
在《中华之门》里,看到为了使祖国这一方净土免受毒品的侵蚀,边防战士与走私分子殊死搏斗等惊心动魄的场面。感受到了强烈的阳刚之气。
在《生活空间》栏目,以及30集《古都深巷》和23集《京城百姓家》贫穷、疾病、离异、住房拥挤、丧失亲人等百姓生活中的不幸带给我们淡淡的伤感、忧愁。
第6页/共17页
京派记录片的创作团队
团队代表人物有:刘效礼、屠国璧、童宁、高长龄、王娴、陈晓卿、孙曾田、魏斌、高峰、马靖华等。
第7页/共17页
海派纪录片
第8页/共17页
一、海派文化的成因及其特点
探究“海派纪录片”,需厘定何为“海派”、“海派文化”。学界认为:民初被称为“海上画派”的阵容强大的上海画家群,或是“海派”的缘起。
海派文化的主要成因:
1、历史原因:鸦片战争后的100 年间,上海作为租界成为了“五方杂处、华洋杂居”的移民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身份的人聚集在这里。南来北往的中国文化习俗多元共生,相互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在碰撞和交融。
2、经济原因:不仅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且还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最大的工业基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基石,上海形成了以商业为主导,文化与商业相得益彰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海派文化”。
第9页/共17页
纪录片流派 京派和海派PPT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