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信息化上位
北汽集团内部IT建立ISO20000标准体系,这在中者 肖隆平 | 文 郑元春| 编
3年前,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汽集团)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其在行业中的排名。3年后,集团信息技术部部长李晓龙正带领其团队实现保五进三,甚至问鼎第一的目标。
6月26日,在株洲基地第一工厂建成之际,北汽集团又启动了第二工厂的建设仪式。预计到2015年完成后,北汽集团株洲基地将具备年产50万辆乘用车及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因为时机契合,株洲基地成了北汽集团自主品牌信息化建设的模板。李晓龙对此颇为满意,6月28日接受《中者采访时,他称株洲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北汽未来的一个导向。这将是其实现“保五进三”目标迈上的又一个新台阶。
整体改变当然不能止步于此。集团信息系统维护科科长陈禹龙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将整体提升北汽集团的信息化水平。这项工作一般是乙方才主推建设的ISO20000标准体系。中国汽车行业内部IT建立该项标准的尚属首创。
就服务提供(运营)过程而言,遵循相关的服务管理标准可以实现服务运营的输入和生产流程的标准化,ISO20000正是其中一项管理标准系统。确切些说,只有将过程标准化了,才能保证最终的服务质量和成本符合预期要求,才能实现过程控制,从而达到质量控制的目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北汽集团要为进入企业社交网络化做好准备。这是李晓龙心中的一个长远梦想。
从2到40
梦想的实现本身就需要面对诸多挑战,他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人员的招募。作为企业内部的IT部门,北汽集团信息技术部不能提供像软件公司那样的条件。首先便是待遇问题,相对于行业IT顾问年薪动则30多万元的竞争压力,北汽集团所能给的待遇相差甚远。
这种情况下,怎么去招聘优秀的人才?
%的比率算,北汽集团一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应该是10亿元。然而,北汽集团每年实际投入只有1亿多元。在此基础上,李晓龙硬是把最初只有2个人的队伍壮大到了今天的40来人。
生产支持科科长胥红丽即是李晓龙于2011年9月份招来的一个典型例子。胥红丽原本在一家外国软件企业工作,该企业为其提供优厚的待遇,服务对象也是宝马、奔驰之类的高端车企。但胥红丽告诉《中者,尽管有这些吸引人的条件,但相比北汽集团,在那家外企已经没有了上升的发展空间。
喜欢不断挑战自我的胥红丽不愿意长久地重复一项工作。从乙方跳槽到甲方,胥红丽再次重新认识了这个以前已经在心理定位好的“甲方”——业务在不停发展,信息化也在发展。
对李晓龙来说,选择胥红丽也正是看中了她曾经复杂多变,但却始终未能离开信息化的工作背景。“胥红丽以前做得比较杂,在发动机厂做过,在汽车企业也做过,甚至涉及过电视购物,接触过ERP、CRM等系统。所以让她负责生产支持科,可以算是人尽其用。”
在李晓龙的队伍里,像胥红丽这样被挖过来的人不少。信息化建设科科长张牧川又是一例。张牧川此前是在一家给手机做芯片的注册在境外的中国公司做SAP项目。
因为此前的工作经历,张牧川手头正在筹划北汽集团子公司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汽股份)北京分公司
北汽信息化上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