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do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临床护理
李秉鸿裴卓禧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急诊日间病房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血管内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抢救[1], 静脉营养疗法、血液标本采集等,还扩展到血液透析、化疗、排除体腔积液等方 面,现今已成为血液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的主要途径,然而,与之相关的血行 感染也逐渐增加,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医 院的规模,服务质量,操作者的个人经验,选择的导管类型,导管放置的部位、 时间,血管内导管情况,例如择期插管和紧急插管,隧道式和非隧道式等因素有 关,同时还与患者情况,如疾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因此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发 生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方面,事实上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并进行规范的护 理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通过广大医护工作者以人员管理,导管管理,更换时间 管理,药物选择管理,措施规范化管理等多方面研究探索,主要在改进操作方法, 加强无菌观念,熟练操作技能,改进插管的局部护理方面下功夫,把杜绝血管内 导管血行感染作为预防感染的重点工作之一。
关键字血管内导管,感染,预防
正文
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简称CRBSI):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 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C)、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 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发病机理
对于短期留置的血管内导管,皮肤定植细菌,这些细菌附着在导管表面后, 菌毛可抵抗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削弱机体免疫功能,可阻止抗菌药物与细菌细胞 壁的结合,降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细菌的致病力增强,通过皮下隧道移植到 导管尖端,随后引起感染,为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对于长期留置导管,导管头(hub) 被细菌污染,导管腔发生细菌定植,引起感染。较少情况下,血行播散的细菌可 种植于血管内导管,形成新的感染灶。输液引起的CRBSI最为少见,例如在葡萄 糖溶液中,某些假丝酵母菌可形成类似菌毛的物质,接受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者 容易发生真菌血流感染。
血管内导管分类
按照导管插入血管的分类,
分为外周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按照导管留置时间分类,分 为临时导管,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按照导管穿刺部位分类,分为锁骨下静脉导 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PICC等。按照导管是否通过 皮下隧道分类,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按照导管长度分类, 分为长导管,短导管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导管是否肝素抗凝、是否抗感染、管 腔数等进行分类。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1]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或渗出物排出或有弥漫性红斑。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4.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烧上38°C,寒战或低血压,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一般措施
1质量控制和持续培训
标准化的无菌操作、专业的输液队伍可降低感染率;插管和护理人员缺乏经 验,护理人员不足,可增加感染率。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 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

浅谈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91 KB
  • 时间2021-07-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