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的哲理智慧
对于《易经》这本书,有许多误解,认为是本卜筮算命的书,觉得很神秘,因涉嫌所谓“封建迷信”,故敬而远之。诚然,易学发展曾经历过巫史阶段,并在字里行间保留有卜筮的痕迹,但在西周、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易》就已经升华成为一种哲理性典籍,不应以表面形式代替本质,不应以历史痕迹看不到发展。更有甚者,认为《易经》是一种落后文化,说“现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诞生,是因为《易经》的影响”。要荡涤浮躁情绪,不要人云亦云,静下心来认真读读《易经》吧。 《系辞上》有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说《易经》这本书,圣人之道有四个方面;论事物之正误,要尚其辞以知理则;践行之时要尚其变,以知化育;发明创造器物要尚其象以知应用;预测事物之发展应循道而尚其占以知未来。这种知理、知化、知用、知来的认知方法,很有科学精神。 《系辞上》又云:“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周易》这本书是干什么的呢?《周易》这本书是揭开事物的性质理则(开物),并以此指导而成其事业(成务),涵盖了天下之道理,不过如此而已。这就是《易经》的宗旨。 故而,《易经》是六经之首,是中华文化之源头,它虽然不是科学专著,但其易道理念却能拓宽人们的视野,开启人们的思路,对科学有指导意义。以下仅举几方面例子以证之。 道法自然。《易经》所谓的道法自然,是强调人的认知活动是从自然原型开始,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其活动以天地为准,天地活动以其固有的规律
——“道”为准,而“道”又是宇宙万物自动、自流、自生、自化自然而然形成的,这就是道法自然。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以自然原型为对象的认知方法。《易经》中所说的“象”,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万象百态,就是自然原型。在此基础上,明象定数、取象比类、易简为用、尚象制器,则有功可久,承贤人之业,得天下之理。这一整套考察自然,改造自然,进而发明创造,明理知性的认知路线,对当今的科学研究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天地人和。中国自古就以农业立国,据考古发现,种粟至少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种稻至少也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农业生产当在万年以上。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掌握农时。因此中国古代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天文律历学及物候学。所谓物候学,是以物随气候变化来定时序的学问,“履霜,坚冰至”就是物候学的内容。然而,物候出现的时间是相对的,或早或晚很不规范,故有土圭测日影定春夏秋冬(即二分二至),以及用二十八宿躔日,以观星授时。这样就形成了天运定时,地物应候,人作相和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天地人相互感应的天人合一观。这是以观天法地为手段,全方位整体考察人类生活环境系统,而形成的整体有机自然观,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当今我们研究环境、自然灾害以及复杂系统问题时,仍有借鉴价值。 变化为本。在某些实证主义科学的假设中,最常见的是
“作用过程中物体是不变化的”,“物体内是均匀的”。然而,自然状态下,特别是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物体恰恰是变化的,物体内恰恰是不均匀的。正如《易经·系辞》所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
《易经》里的哲理智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