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组曲《童年情景》演奏分析初探
摘 要: 本文以舒曼创作于1838年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为具体分析实例,选取了两首较为有特点的分曲《捉迷藏》、《惊吓》,试图从作曲技法入手,剖析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整部作品的整体特征、作曲家的创作思维、观念以及技法运用等方面的前提下,从背景、作曲技法、演奏手法方面论述标题性音乐作品的演奏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 舒曼 钢琴组曲《童年情景》 创作思维 演奏心得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情感、幻想的音乐风格所著称。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Kinderszenen,)大约创作于1838年2月期间,是其音乐创作成熟期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全曲共由十三个短小的乐曲所组成,分别是:《异国和异国人民》(About Strange Land and People)、《奇异的故事》(Curious Story)、《捉迷藏》(Blindman's Buff) 、《孩子的请求》(Plesding Child) 、《无比的幸福》(Perfectly) 、《重要事件》(Important Event) 、《梦幻曲》(Reverie) 、《火炉旁》(At the Fireside) 、《木马游戏》(The Knight of the Rocking Horse) 、《过分认真》(Almost Too Serious) 、《惊吓》(Frightening) 、《入睡》(Child Falling Asleep) 、《诗人的话》(The Poet Speaks)。这部作品作曲家创作灵感来源于其对恋人克拉拉?舒曼(
Clara Schumann,1819-1896)的思念,而作曲家在其信件中有这样的话语:“不知是否应于你曾经说过的话,对你来说,我有时像个小孩,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作而成大约三十首精巧的小曲子,我选出十二首(原文如此),将它们起名为《童年情景》,没有任何作品像《童年情景》一样,是真正从我心里流出来的。你会感到有兴趣的,不过你必须暂时忘记你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演奏家……①。”全曲的整体结构见下表1所示。
表1.《童年情景》整体结构布局
笔者认为,标题性音乐作品具有它独特的指向性,在帮助听众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同时还能传达出作曲家的情境化、形象化、感情化的指导思想。在本部音乐作品之中舒曼试图角色转化,体验儿童的心灵和心理活动,创作出形象诙谐、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的儿童化钢琴语言。因此,本文选取本作品中两首乐曲作为具体分析对象,主要探讨两方面内容。第一,从作曲技术入手,剖析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便于更好的理解本部作品。第二,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谈一谈我自身的演奏心得。
一、《童年情景》创作思维剖析
《捉迷藏》
本分曲冠以“捉迷藏”为标题,音乐本体是如何诠释标题的内容呢?整曲是采用何种技法,使得音乐展示出“捉迷藏”的画面呢?在这部作品中主要采用了双动机贯穿创作技法。下例1分别是本分曲的两个动机。
例1.《捉迷藏》中所使用的两个动机
上例是本分曲的两个动机,从这两个音乐原始元素的写作方式
舒曼钢琴组曲《童年情景》演奏分析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