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建议: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积累工作可以让我们沉淀自己的汉文化底蕴, 这是我们在小学、中学乃至一生都应该坚持的事情, 因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努力地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现我就谈谈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所做的一些积累工作。一、积累词汇。这是一项夯实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基础工程, 犹如修好高楼大厦的基脚。在这个环节, 我是这样要求的: 学生初一一进校就必须备齐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就去向这位不说话的好老师请教, 并能做到随时地请教。在查看工具书的时候, 要像串铜钱一样,成串的理解、记忆,如查“心有余悸”一词,就把所有带“心”的词语都看看、记记。在班上, 我要求每天由一名学生利用黑板一角书写一个成语, 并在课前引领全班同学来朗读, 记忆, 造句, 说话, 而这还检查了学生平时的练字情况呢。每期坚持举行一次文字基本功检测比赛, 对优秀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 这也让后进生找到了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 鼓励他们下来之后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只有学生积累的词汇丰富了, 说话、写文之炊才不愁无米。二、积累语句。文字并不等于语言, 要想学生“下笔如有神”, 还得让学生通过读书领悟和深化课堂上所学的为文之道, 并向他人、向生活学习语言, 借鉴别人文章中精彩的语句, 丰富自我的语言内存。所以我坚持让学生做读书笔记: 每周用专门的阅读课来做, 初一、二时可摘抄佳词妙句, 初三时可多写读后感, 字数都在五百字左右。同学间的作业要相互传阅、欣赏、借鉴、评价。从效果来看, 刚开始时学生会觉得是一种任务, 到初三时, 他会把这项工作变成一种自觉,看到好的文段就不禁手痒、心痒了。可以说,这项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文化、人格、心理、语言等都是一种极好的熏陶,让学生培养起了一种终生受益的好习惯。三、积累感悟。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语言来自书本和生活, 思想亦然。真正意义的积累是用生命、用心灵来完成的, 所以要让学生通过感悟来沉淀语文学习的内蕴, 从而又完善自己的生命。这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在教学的时候就注重了学生对课本的超文本演练,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有时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发表看法,如: 学了《风筝》后, 让学生谈谈自己类似的经历; 探索方仲永“泯然众人”的社会原因; 探讨如何对待中学生上网的问题等。为此, 我布置了“每周一记”、“每天一思”的笔头工作。通过引导学生对书本的逆向性、引申性思考, 指导学生用这种思考去抓取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把所见所感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的“每天一思”,教师评价时注意的关键不是字数,而是学生在思考,有感悟。长期坚持, 学生的写作不再是难题。这里摘引我初一学生的几则作业:“今天邻居李东向奶奶要两元钱买自动笔, 可他出门就去买东西吃了。思——在众多的坏习惯中, 撒谎、不诚实是最恶劣、最危险的。”“今天做一道数学题, 做了两遍也没有做出来, 翻了一下书后的答案, 恍然大悟了。思——如果一个人掘井, 就应该掘到井出水, 以水灌井, 有何意义? ”“学了《春》, 老师让我们想象自己变成春天里的一种生物, 我想做一只青蛙——我就可以不冬眠了, 到水里快活地游, 到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