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2)
系(院、部)
中文系
教研室(实验室)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授课班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主讲教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
职称
教授、副教授、讲师
湖南科技学院教务处
二○○七年四月
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2)
总计: 96 学时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分
6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教师
现当代文学教师
职称
教授、副教授、讲师
授课对象
专业、班级:中文系汉语言文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基要本参教考材资和料主
《中国现代文学史》,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朱栋霖主编
教和学要目求的
1、使学生获得“五四”运动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的较丰富的文学知识。
2、使学生了解“五四”以来的文艺运动、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成就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特点、兴衰和影响。
3、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受到爱国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思想教育,做德材兼备的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教及学难重点点
1、“五四”以来的文艺运动、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成就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特点、兴衰和影响。
2、“五四”运动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教案(一)
一、授课时间: 6课时
二、授课类型: 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 中国新文学的产生
四、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新文学发生的时代背景。学生应基本了解整个中国文学发展脉络、走向以及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的基本形势和近代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中国文学发展脉络、走向以及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的基本形势和近代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七、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会转向对封建文学的批判,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记者身份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方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 陈独秀在《新青年》2卷6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两文相较胡文1态度温和②注重形式
胡适认为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文学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文字问题的解决。
1918年下半年,同作人发表:《人的文学》( 《每周评论》)。《平民文学》、《思想革命》、《贞操论》(与谢野晶子) 1918年5月《新青年》《人的文学》“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①人的自然性②人的社会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具有“灵”与“肉”的二重性即以动物的生活为基础,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具有精神的形而上的“灵”的追求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理性力量
兽性+神性=人性
现代文学的特点 P28 人的解放与文学的解放结合在一起
1、崭新的文学价值观念
打破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传统,把个人的尊严、价值、个性解放提到首要位置,追求文学的个性化自由平等博爱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启蒙
存天理,灭人欲天不变,道也不变
2、新的文学表现形态
胡适认为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语言、文学工具变迁史,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
白话代替文言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古代文学重诗文轻小说戏剧
3、新的审美品格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鏊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鲁迅《这个与那个》)
二、文学革命的发展(社团流派与文学期刊)
思想革命文学革命的潮流滚滚,个性解放的旗帜飘扬。来自异域的思想派别,文学思潮林立。哲学思潮如: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
新文学运动由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侧重理论倡导发展到侧重建立新文学,侧重创作实践的阶段。
由于年龄、性格、气质、素质、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众多的文学社团。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流照等12人。其阵地有《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