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类文章阅读
篇一: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名师支招: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无论繁简,写下来就属记事。阅读
记事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弄清记事的“六大要素”
记事文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原因、事件的结果六要素
(也有的认为是“四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阅读时,可从时
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移两方面去掌握文章叙述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
什么。这样才有助于把握全文,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弄清叙事顺序(记叙方法)
读文章时,弄清作者的叙事顺序很有必要,便于把握事情的脉络。一般叙
事顺序有三种:①顺序。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按照时间的先后叙述。这是记事
的最基本方式。②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
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这种方法使人感受到叙述的波澜或悬念,产生急于
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③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
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
进行。插叙使人对文章的原有叙述文字更加清楚、明白。
3、弄清典型事例
阅读记事文章,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因为典型事例能深刻地
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从而让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顺利地达成。
4、弄清环境描写的烘托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记事文章中自然环境的描写,
可以让同学们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事件背景有更深入得理解;社会环
境的描写,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及其中人物的时代特征。典型环境和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这是记事文章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要在分析理解的
基础上,学事文章对这两大要素的具体写法。
5、弄清叙事中的议论和抒情
叙事时作者往往要在叙述描写是,发表自己的感想、认识,也就是说,直
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评价。这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使文章中心鲜明
突出。
闯关练习:
(一) 只隔了一座假山
小区空地,前楼后楼之间,是一个小小的假山池塘。每逢初夏,水面上浮满一朵朵粉白
如玉的睡莲,从阳台看下去,仿佛织满白色花朵的锦缎。
看惯了,也不大在意。一天,与楼上的邻居聊天说起,他诧异地看着我:“可是那是红
睡莲啊。”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可能?是白的呀。”两人相持不下。||
第二天上学前,我特意走近花池,初升稚气的阳光下,白莲静静地宛如睡了一池的云。
——那位邻居即使是色盲,也不会错得那么远吧?
我心里不断嘀咕着,不觉沿着花池绕了半圈,怔住了:假山背后,那一朵朵盛开的,分
明是血一样红、烛焰一般燃烧的红睡莲。我下意识地抬头看向自家的阳台,却被假山遮挡
住了。||
我与他都如此地自信于自己的观点,因为是我们亲眼所见。只是为什么,每一天,当我
们从遥远的窗口俯看的时候,我们两个人,都不曾想过,要向前几步,绕过假山去看一看
呢?
原来很多的时候,正确与错误之间,只隔了一座假山。||
1、文中的下列词语还可以用另外的合适词语代替吗?试试看。
宛如() 诧异()特意()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①表示声音延续。②表示解释说明。③表示意思转折。④表示意思递进。
3、短文已分为三段,请概括第一、二段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4、短文结尾一句的作用是()
①总结全文。②点明中心。③与开头相呼应。④抒发感情。
5、“我心里不断嘀咕着,不觉沿着花池绕了半圈,怔住了:假山背后,那一朵朵盛开的,
分明是血一样红、烛焰一般燃烧的红睡莲。”这一句中的“怔住”的原因是
6、“我”看到的是白睡莲,“邻居”看到的是红睡莲,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 苹果里的星星
一个人的错误,有可能侥幸地成为另一个人的发现。
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又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
示。
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苹果,说:“爸爸,我
要让您看看里面藏了什么。?
“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我说。
“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我们都知道,正
确的切法应该是从蒂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他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
他把切好的苹果伸到我面前:“爸爸,看哪,里头有果星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显出一个清晰地五角星状。我这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
果,总是规规矩矩地按正确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疑心过还有什么隐藏的图案我
尚未发现!于是,在那么一天,我孩子把这消息带回家来,彻底改变了冥顽不化的我。
不论是谁,第一次切“错”苹果,大凡都仅出于好奇,或由于疏忽所致。使我深
叙事类文章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