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所以,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特殊句式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初读,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诵读,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3)品读,比较不同人物,评价其不同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展示余光中诗歌——《淡水河边吊屈原》(节录)
2、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屈原
(1)端午节的习俗
(2)表现屈原人格的诗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屈原的人生选择——投身汩罗,以身殉国,献身理想。
(二)知识介绍
1、文体知识
2、写作背景
(三)初读——自读课文,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正音: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 濯zhuó
(四)诵读——梳理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展开一场思想交锋。
第二部分(第2、3段)是文章的主体。
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的思想的信徒。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这是一场重大的人生哲学论辩,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第三部分(第4段)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词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五)品读——把握人物形象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
《渔父》教学设计[19]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