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雕塑论坛综述
2009年12月12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莆田市经贸委、莆田市二轻工业联社联合主办的第15届中国雕塑论坛在莆田工艺城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为期2天,共有来自理论界、雕塑界及工艺美术界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雕塑家及工艺美术大师参与了讨论。以“艺术与消费文化”为论题,以“消费时代的文化形态”“艺术发展演进”“审美经济的反思”“传统工艺美术转型”“莆田工艺美术发展”为子题,本次论坛分为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两种形式,第一天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主任朱尚熹和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的分别主持下,应邀嘉宾就自己本年度的相关研究论题做了精彩的演讲,并引起了在场嘉宾的积极互动;第二天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范伟民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林的分场主持下,与会嘉宾就艺术与消费文化、莆田工艺美术发展问题的讨论更是精彩纷呈,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被提出,尤其是对于莆田工艺美术的发展问题,学者专家尖锐的批评意见及善意的指导意见引起与会的莆田市相关领导的极大重视,并被给予很高的评价。可以说,整个论坛的气氛既紧张又祥和,既反映出学者专家在各自领域的权威性及责任心,又体现出莆田政府广开言路、海纳百川的胸襟。
具有时效的热点话题
中国雕塑论坛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的年度常设学术活动。自1995年第一届开始,15年来,就雕塑语言、雕塑与市场、雕塑与文化等诸多重要学术问题,中国雕塑论坛为权威学者专家们打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并获得了一致口碑。可以看出,中国雕塑论坛的着眼点便在于它的时效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近年来,尤其是2005年当代艺术市场井喷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步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期,艺术与资本问题成为时下讨论的热点。仅2008年,在北京进行的有关艺术与资本问题讨论的学术活动便达十余场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清华大学举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与资本高峰论坛”。本届中国雕塑论坛则以“艺术与消费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在消费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文化时,我们如何正视资本带给艺术的影响?
何谓“艺术与消费文化”?在本届论坛第一天的主题演讲环节中,发言嘉宾便通过演讲做了多角度且深入的阐释。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滕小松提出了“审美经济时代”的概念来囊括当今文化的面貌。他认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经济要审美,审美也要经济化;经济趋向审美,审美也要趋向经济。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则从研究的公共艺术领域入手,分析了艺术在介入公共空间时,如何与商业环境、娱乐环境结合,如何与社区文化、地缘文化产生关系。各位学者专家的演讲形式多样,既有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蔺宝钢教授从数据分析出发,对城市雕塑状况做了细致探讨;也有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学者李莉关于寿山石雕刻的个案分析,以此为基点,探讨人类学和文化学背景下的手艺状况。
如何应对“消费文化”?由十与会嘉宾的身份不同,提出的观点也多有差异,其中又以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为主。一种认为,在消费文化逻辑下,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主潮流,以经济的策略解决经济时代的问题;而另一种则认为,艺术家作为文化创造者,应当承担社会的责任,知识分子的立场不应该是犬儒式的附和,而应该质疑和批判消费文化逻辑的霸权地位。孙振华引用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消费社会的至理名言:“我消费故我在”,认为经济逻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决定逻辑,如何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中保持艺术的尊严和价值将成为艺术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值得欣喜的是,当天发言的一些年轻学人也展示了严谨的学风和敏锐的视角。雕塑家刘洋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样本抽取,运用数据回答了雕塑为何没有很好地影响消费文化的问题。对此,王小做出的疑问也一针见血,他说,调查中的60%人群是年收入3万以下者,这部分人群无法构成艺术消费的主体,因此建立在非对应人群基础上的调查能否得出有效的结论,这似乎推翻了“以数据说话”的逻辑。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于洋博士及北京师范大学的宰政博士分别以“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策略建构”和“消费文化对艺术的影响”为题,做了观点独到的演说。
艺术价值的多元呈现
可以说,谈到艺术与消费文化问题,作为学术性活动,就无法回避艺术价值的终极探讨。12月13日,在王林主持的“艺术与消费文化”讨论组,李仲如博士请雕塑家张永见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谈谈现在雕塑家的生存状态。张永见用一个形象的比方说明了当今雕塑家的普遍生存状态:“白天做艺术,晚上做城雕。”他用耻辱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种耻辱感便是艺术价值归属的一种体现。《雕塑》杂志副主编宋伟光在说明这个时代时,以二元对立的消解和信仰体系的崩塌来概括今天的生存现状。在30年前的中国或者现代
第十五届中国雕塑论坛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