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地方文史研究资料条目举要遵化店镇 1 、文王化行处; 2 、夏路至洛阳古道; 3 、夏路至郑卫古道(经荆山) 4 、湛板之战(襄公十六年) 5 、河山县古城资料 6 、衍庆庵有关历史资料 7 、荆山有关资料 8 、汝坟有关资料 9 、孔子过叶有关遗址 10 、长沮桀溺隐居处 11 、其他地名出处 12 、蒲城有关历史 13 、蒲楼和蒲姓 1. 湛阪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之中的著名战役。公元前 557年(周灵王十五年、鲁襄公十六年) ,晋国联合诸侯攻许(都叶,今河南叶县西南),驻军函氏(许地,今叶县北)。晋将苟偃、栾黡率晋军攻楚,楚公子格率楚军迎战,两军战于湛阪(一作湛坂) ,楚师败退。晋军攻至楚方城之外,取诸城邑后,回军复伐许而还。此战役标志着晋国霸业达到顶点。湛阪位于河南叶县北湛河洼, 今平顶山市北。明嘉靖《叶县志》记载:“湛河在县北三十里,源出犨县北。春秋楚公子格与晋师战于湛坂,即此地也。东径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阳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 是也。” 。语出《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楚适诸夏,路出方城。”“夏路以左, 不足以备秦。”司马贞《索隐》引刘氏云:“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 3. 文王化行南国处清代石碑。原位于叶县遵化店镇遵化店村南南北通衢大道路边文王庙前。20 世纪 40 年代汤恩伯治叶期间,因建“边区大学”需用建材,文王庙被毁。解放初,石碑移至村北小庙(单间) ,被镶嵌在东墙内。石碑上刻有清康熙叶县知县崔赫书“文王化行南国”字样。遵化店村中南北向主街道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与南方之间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即“云贵至幽燕古道”。这里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历史上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向南方尤其是西南方传播主要通过这条道路。据传说,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滥杀无辜,国家凋敝。而本来偏处西土的周,政治昌明,深得人心,远近宾从。在周文王灭商过程中,先兴兵伐灭西北地区的方国,消除后方隐患,接着向东方和南方发展,经夏路联系和影响南方的荆蛮和巴蜀部落,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宗法礼教等介绍和推行到那里,终于使那里的经济文化获得进步,政治上归附于周,成为讨伐商纣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文王化行南国”。尽管历史上周文王本人并未真正经过这里到达“南国”,至少文王的政治主张和文化理念是通过这里传达到了南方的。此碑曾经很受崇敬,古代立至文王庙前,官员凡到碑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跪拜行礼。《说文解字》云:“遵者, 循也。”“化者,教行也。”意即文化传承之意。石碑所在的村名为“遵化”,应是“遵文王教化”的意思。 4. 河山县叶县境内古县。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 497 年),置河山县,属鲁阳郡, 隋大业二年(公元 606 年)废河山县入犨城。故城址在今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汴城村一带。辖区包括今平顶山市南郊、叶县北部沙河一带、鲁山县东部张官营、磙子营等地。清康熙《叶县志》荆山条:“河山西南三里许,村名卞城,邑绅魏经天名文徵者,博雅士也,尝以为卞和故里。” 5. 衍庆庵古代佛教寺庵。传建于明代, 清光绪年间重修。位于叶县城北约 4公里沙河附近的黄柏山。现有山门、前殿、后殿、东西厢房,另有明清碑刻 5 通。始祖殿及殿前大槐树均有 500 年以上的历史
叶县遵化历史条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