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养生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 “道教文化养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与实践技术,道教文化养生的形成与发展与道教组织形态同步。将近五千年来,道教先后经历了三大形态:元初道教、古典道教、制度道教。这三大形态的道教都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建构养生理论,开展养生实践。其代表性的养生体式有:斋醮养生、金丹养生、伦理养生、治世养生、文艺养生、环境养生。
[关键词] 道教;文化养生;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B9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1―0011―06
Abstract:“Cultural regimen in Taoism” means an integrated form that all cultural resources beneficial to healthy life transfer to regimen theory and practical technology.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regimen was in line with Taoist organization the past five thousand years,Taoism has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forms:original Taoism,classical Taoism and systematic the three Taoism fully used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constructed the theory of regimen and carried it restorative postures include Zhaijiao regimen,Jindan regimen,ethics regimen, governance regimen,literature regimen, environment regimen and so on.
Key words: Taoism;cultural regimen;modern value
中国道教不仅蕴聚着别具一格的生存理念,而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存技术。如果要把道教的生存理念与生存技术进行一番总结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用“养生延年”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中,“养生”表示生存原则、方法、路径,“延年”表示基本的生活目标、一种长续健康的状态。
由于内容广泛并且具有实用性,学术界数十年来对“道教养生”开展了很多研究,也取得了可观成果。对于道教养生所产生的精神积淀,一般会用“养生文化”来指称。这个概念,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笔者这篇文章把“养生文化”的顺序来个颠倒,成为“文化养生”,这绝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经过一番认真思索之后提出来的。早在十年前,笔者就曾在相关学术专著里阐发了“文化养生”概念,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再做深入一步的探讨。一道教文化养生内涵
笔者曾撰《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一书指出:
如果说“养生文化”是养生技术的精神积淀形式,那么“文化养生”则是文化资源向养生技术的转化形态。依此类推,道教文化养生也就是道教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技术的转化形态。[1]
这段话旨在试图说明何为“文化养生”与“道教文化养生”。当时的出发点是实用性,因此整段解释是围绕“养生技术”展开的。现在看来,这种表述是不完善的。“养生文化”不仅只是一种技术形式,它还应该包括如何养生的思想理念、实施养生实践的手段、器具以及被赋予养生意义的组织、环境等。而“文化养生”应该是对人的健康有帮助的一切具有积极内涵的文化存在。根据这种思路,那么上面的表述可以调整为:
如果说“养生文化”是养生观念与实践技术的积淀,那么“文化养生”则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依此类推,道教文化养生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
要明白这段话的涵义,需要对“养生”这个概念有所了解。大家知道,最早提出“养生”概念的是《庄子》。该书有《养生主》一篇,一开始就提出了“保身”、“全生”、“尽年”的思路。如何达到这三种状态呢?《养生主》指出,应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对上述三句话,宋代林希逸在《南华真经口义》卷四中这样评估:“此数句正是其养生之学,庄子
道教文化养生及其现代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