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06瑜伽派.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06瑜伽派
弟/、早
瑜伽派与数论派是婆罗门教哲学系统中关系紧密的两个派别。 两派的学说在不少方面是类似的。数论派的许多哲理被瑜伽派釆用, 瑜伽派的修持方法又为数论派所认同。但二者亦有差别。数论派侧重 哲理,而瑜伽派则侧重宗教修持,并较早在体系中引入了“自在天"的概 念。此外,两派形成独立的派别的时间亦有差别。一、派别形成与主要文献“瑜伽”一词的梵语是“yoga”,原义为"联合”、“合一"等。从这种意 思引申出"与绝对者的合一”或“心作用的统一”等。瑜伽在印度的起源 非常古老,据考古发掘证明,它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就存在。印度许多古 老的文献典籍,如奥义书、《利论》(Artha-^stra)、史诗《摩诃婆罗多》等中 都提到或论述过它。作为一种修持方法,瑜伽很早就被印度的许多宗 教派别所采用,但瑜伽的宗教实践被归纳、总结,并形成一个具有系统 理论的独立宗教哲学流派的时间则要晚一些。通常认为,独立的瑜伽派(Yoga)的创立者是钵颠阐利(Patafijali)。 此派的最早根本经典是钵颠阇利所作的《瑜伽经>(Yoga-sGtra)。现存 《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大约在公元300—500年间 定型。公元前150年,印度有一著名的语法学家也叫钵颠_利。如此 人与《瑜伽经》的作者为同一人,那么作为瑜伽派创立人的钵颠阇利和 《瑜伽经》的最初部分即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在《瑜伽经》之后,瑜伽派的主要典籍是对《瑜伽经》的注与复注。 其中主要的有:毗耶舍(Vyasa,约6世纪)的《瑜伽经注> (Yoga-sOtra- bh^sya)、婆察斯巴蒂
·弥尸罗(Vacaspatimisra,9世纪)对Btt耶舍注释的注《真理明晰》(Tattvavai^adl)、博阇(Bhoja,11世纪)对《瑜伽经》作的注 《王注> (RijarMrta^a)、吠若那比柯宿(VijMna-bhik^u,16世纪)对毗耶舍注释所作的《瑜伽释补>(Y〇ga-V她ika)和他直接阐述此派理论的《瑜伽 精髓集要》(Yoga- sira- sailigraha)等等。二、主要理论瑜伽派的学说体系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以下主要根据《瑜 伽经》及其注与复注,侧重论述瑜伽派理论体系中的“心作用”、"三昧”、 “能观和所观”、"八支行法”、“神通力”等观念或思想。"心作用”也可称为心的变化。《瑜伽经》在一幵始就给"瑜伽”定 义,认为“瑜伽是对心作用(心的变化)的抑制心作用被分为五种: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记忆。正知指曰常生活中一般的真实认识,主要指通过现量、比量、圣教 量获得的认识。不正知是对事物的虚假认识,这种认识不表明事物的真实特性。分别知由言语表达的认识产生,它对事物进行区分或类别划分,没 有实在性。睡眠也是一种心识的形态,它依赖于不实在的原因。记忆是对以前经历过的事物的未遗忘的感觉印象[2]。尽管这五种心所用以世俗的观念来看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但瑜伽 派认为它们对达到事物的最高境界都有阻碍,应通过长期的修静而做的不间断的努力,这需要 不受外界的干扰并极度地专注;所谓离欲是指放弃对外物的追求,即摆 脱对一般的世间享乐和特殊的超验享乐(如天堂中的享乐)[3]。借助修 习和离欲就能达到"三昧"(SarMdhi)状态。瑜伽派的所谓"三昧
”主要指心专注一处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在《瑜伽经》中有时被称为"三昧”,有时被称为"等至”(Sam§patti),并被做了种种分类。《瑜伽经》中首先把三昧做了两种区分。一种是"有想三昧",另— 种是"无想三昧”。"有想三昧”是还带有一定思虑情感的状态,这种三昧虽然也是一 种入定的状态,但还伴随着人的想象等自我意识[4]。"无想三昧”则摆脱了各种杂念,不存在现行的心作用,仅保留作为 潜在能力的心作用。这是一种较高程度的三昧状态关于达到“无想三昧"的方式,《瑜伽经》中有不少论述。作者认为, 达到这种状态的基本方法是依靠信(信仰)、力(力量)、念(忆念)、定(禅 定)、慧(智慧)。此外,通过敬最高神也可达到“无想三昧”。最高神摆 脱了烦恼、业力等。象征最高神的圣音是"晻"(om)。重复这个圣音并 思念其意义,就可以理解自我并消除一切引起精神涣散的障碍。这些 障碍共有九种:病、昏沉、疑惑、放逸、懈怠、欲念、妄见、不得地、不安定。 伴随着障碍引起的精神涣散的是痛苦、忧愁、动摇和不规则的呼吸。为 了防止这些障碍及精神涣散的随属现象,就必须把心集中在一个实在 (tattva)上。要使心明净须借助于对友好(慈)、同情(悲)、满足(喜)的习 性的修炼和对乐、苦、善、恶的冷漠(舍)。再有,通过调节呼吸,或使意 安静,或去除贪欲,或对任意选择的一个对象进行静虑,都可达到三昧

06瑜伽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