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9年政治考研真题解析
D
真思考才能选出C项这唯一正确的答案。该题并不是简单的记忆性的常识题,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它的三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又是终结。由于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A、B、D三项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和 C项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该题是要求理论深度和逻辑功底的试题。
,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D,意识创造物质
【答案】 B
【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意识的能动性。该题从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的普遍事实出发提出四个选项,只要不是从表面现象看问题,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 A、 C两项干扰性不大,易于排除、 B、 D易于模糊,不好区别。只有认真思考,好好审题,就会发现D项也是错误的。 A、 C、 D三项都违背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原理。只有C项才是正确的答案。工程设计图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通过施工实践把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转化为现实。转化的关键是实践环节。重要的是把握转化不同于产生、决定、创造。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服从于物质的决定作用。
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答案】 D
【解析】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即认识论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本题所列四个选项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 A项是两种宇宙观和发展观的对立;B项是认识论中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它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者,哲学史上有些哲学家,怀疑甚至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就是不可知论者。 C项是割裂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所导致的片面性错误,哲学史上经验和唯理论就是这种片面性的两种典型表现。D项是认识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由于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必然得出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所以,只有D项是正确的。
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答案】C
【解析】这道试题届于唯物的辩证法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区别。“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论断,是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辩证规律的表述,当然是辩证法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反对辩证法观点的诡辩论观点。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在于能否正确对待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列宁说:“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来说,相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所以,只有C项是正确的, A、 B、 D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C
【解析】这道试题屑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中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特殊性问题。 A项和D项都是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整体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不能取决于它的部分,A项和D项就比较易于排除。上层建筑反作用不同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不能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环节来实现。 B项也要排除。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以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当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当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只有C项才是正确答案。
、最普通和最基本的关系是
【答案】 B
【解析】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91年考的是“旧四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下面有关商品的内容命的题
1991-1999年政治考研真题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