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幸福教育的内涵探究
通过梳理文献和追溯西方国家的积极心理学,探究幸福与幸福教育的内涵。旨在提高人们的幸福意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抛砖引玉,以促进教育幸福的早日实现。
幸福 幸福教育 内涵
幸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概念。就连康德也十分丧气地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一、幸福的涵义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期,先哲们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希腊第一个对幸福做出理论思考的是梭伦,他认为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拥有财富的多少,幸福在于“善始善终”。柏拉图认为,“人由灵魂与肉体组成,人的使命是使自己从肉体的情欲中解脱出来,用理性支配自己,追求善的理念,追求神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中世纪封建社会宗教统治时期,在神学家们看来,生命的唯一价值在于忍受眼前、身边和生活中的各种痛苦,以期死后灵魂进入天堂,在天堂沐浴“幸福”。顺从、禁欲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人们宣扬赤裸裸的欲望,追求感官刺激,夸大了物质生活的幸福作用。注重生命的存在和维护生命存在的物质生活利益。霍尔巴赫说:“利益就是人行动的唯一动力。”费尔巴哈说:“所有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感受理解并意识体会到实践活动的目标和理想实现,从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幸福是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尚书・洪范》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儒家认为身体的健康长寿、生活的富裕、心灵的安宁无纷扰、道德的高尚这些都属于幸福的范畴。周敦颐说:“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儒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泰然”。
道家的《庄子・让王》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返璞归真,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其平和自然、与世无争的状态中,要求世人摆脱世俗的束缚、放弃对名利的争夺。道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自然”。
佛家认为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要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达到幸福的彼岸“涅”境界,只有灭除贪爱欲望,修行念佛。对禅宗来说,人生即苦,而且苦海无边,唯一的途径就是“悟”,而且是“顿悟”,即不需要静坐修持,只需将禅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力,郁郁黄花莫非般若”“砍柴担水,无非妙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佛家强调幸福在于“心灵的超然”。
刘次林认为,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
王帅指出,幸福不是等待一个现成的结果,而在于不断创造的过程。创造过程中的高级精神享受,正是创造者莫大的幸福。
汤力维
幸福与幸福教育的内涵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