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用流行歌词激发中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试用流行歌词激发中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

我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尤其是唐诗、宋词无论思想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诗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山水田园的幽美,边塞长城的壮阔,友情爱情的缠绵,游子思妇的惆怅,将军壮士的悲歌……它们形成了集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词与古诗词文化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古诗词教学承担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特别是最近几年,命题形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难度的增加让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存在应付、甚至恐惧的心理。本人基于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浓厚兴趣,抓住流行歌词与古诗词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相似点,试从兴趣的角度激励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分析,即用流行歌词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修辞手法
诗歌与流行歌词作为特殊的文学样式和语言,他们在修辞上有特殊的要求,主要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学生在诗歌鉴赏时准确分析修辞的作用,就有利于分析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一)比喻
比喻即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来形象生动地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如歌词《菊花台》中的“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菊花到了凋谢的时候,自然地落下,任人践踏,而那久未见面的妻子,在将军脑海中的模样也已然模糊。“菊花”在古代不但表示离别之意,更有思念哀伤之感,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菊花的黄”联想到“笑容的黄”,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掉、远去。哀伤而又动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又如:“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地蔓延”(《爱在西元前》),把思念比作蜿蜒的河流突出其延绵不断的特点并达到了形象生动的效果。我们可通过歌词中这些简单的例子深入到诗歌鉴赏中去,达到准确鉴赏诗歌的目的。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把绵长又深沉的愁情比作一江无穷无尽、长流不断的春水,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再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把江边的草地上晶莹的滴滴清露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又把一弯初升新月比作一张悬挂在碧蓝的天幕上的精巧的弓,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甚至生命,使作品的语言优美,内容生动,意境深远,情感深刻。如:歌词“嗜血森林醒来的早晨”(《半兽人》),使用了拟人修辞,把森林的阴森恐怖刻画得淋漓尽致;“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东风破》)中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烛火的温柔和善解人意。教师在教学中可把这种对简单的歌词分析的兴趣牵引到古诗词的教学中,让学生容易接近古诗词,从而学会鉴赏古诗词。例如: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春楼》:“东城渐觉风光好,皱壳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有爱千金轻一

试用流行歌词激发中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