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共育幼儿良好习惯——浅谈大班幼儿自控能力的养成
内容提要:
孩子升入大班后,无论是从事复杂活动的能力,还是知识积累程度及语言的发展水平,都逐步具备了学校教育的条件。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上课及集体活动,在课堂中,纪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自觉遵守的,这就要求孩子有较高的自觉性,能较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而活泼、好问、好动,则是幼儿园孩子固有的天性,他们的心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和支配,很容易因外界事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力,使幼儿对自身的行为不能很好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进行自控能力及自觉性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自控能力的调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魏书生老师在总结教育与习惯时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语道破了教育与习惯的本质问题。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那么面对这些还有一年就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作为大班老师的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的观点在于促进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纲要中提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5—6岁幼儿能形成初步的品德行为,发展起行为的内在调控系统,并且在与同伴交往中实践、练习着各种积极的交往方式,运用、掌握着被社会和他人许可的社会行为,发展着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同时,他们能进一步意识到并开始理解他人有不同于自己的情感、需要,重视成人、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被同伴群体接纳,并开始自觉、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
因此我们首要做的事就是在一日活动中探寻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方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采用自定规则、自选常规行为动作、自觉遵守常规、自我反省的策略真正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一日活动中,让幼儿讨论便于操作的规则。但由于幼儿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不足,道德认知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不能把所有规则都交给幼儿自定,但教师在制定规则时,所选用的表达方式要尽量让幼儿愉快接受,尽量多说“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而感到高兴”。如果经常使用这样的语句,幼儿在班级生活中不会总提心吊胆,而是满怀自信地去活动,他们会越来越频繁地说出“我能……”“我会……”“我可以……”“我们需要……”等话语,将自己对规则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他们的规则意识会积极地生长。
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很多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动作时,可以在符合行为规则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有多种选择,在规则约束下又给幼儿一定的自由空间。如在吃点心前,要求小朋友洗手后不接触任何东西,在“双手不接触任何东西”这一规则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让幼儿选择“两手摊开” “两手抱紧”等动作。让幼儿自觉遵守常规,我们可以用一些标记来提示,比如,为了提醒幼儿在阅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自控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