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残疾儿童心理辅导 (2).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专家在这项调查中发现,残疾儿童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达到18.2%。这些儿童在情感上感到孤独、自卑、敏感;性格上孤僻内向、固执少语、语言认知能力有限。其负性情绪与自身不良的性格特征密切相关,跟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态度也不无关系。
范力,男,四岁,是我班的一名残疾儿童。他一出生就没有左手,只有短短的一截前臂,属于先天性的肢体残疾。肢体残疾儿童的智力正常,因此,他们和正常儿童在身心需求方面并无差异,在教育上也应该和一般儿童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把他当成普通儿童一样进行教育,又要根据他的残疾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教育措施,以满足其基本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求。
 
一、积极引导、培养其独立生存能力
 
    刚开学时见到范力,他的断臂极大地激起了班上老师的母性和同情心。无论什么活动,老师都给予他与众不同的待遇:来到幼儿园,老师多抱一抱他;洗手后,老师帮他把毛巾挂上;吃饭时,老师把饭菜放在他的面前,有时还要喂喂饭;户外活动,老师也下意识地把他和其他小朋友区分开来,容易摔跤的活动少参加,运动量少些;对他的关怀和照顾无微不至。渐渐地,他做事不那么积极了,对于新事物,也不敢主动地去尝试;总是喜欢依赖老师,对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肯去做。
 
    面对这种状况,班上老师及时调整措施,用普通小朋友自理能力的标准去要求他,不再对他个别照顾。别人能做的事情,例如:洗手、洗脸、吃饭、穿脱衣服鞋袜等,我们要求范力努力去做。首先,我们利用一些故事,让他树立“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观念,并知道别人能做的事,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做到,也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其次,我们教给他一些正确的方法,使他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穿袜子。一般3、4岁的孩子穿袜子,都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手有残疾的范力来说就更困难了。于是,我们自己先尝试用一只手来穿袜子。对于用惯双手的成人来说,真的很不习惯。我们通过不断地尝试、摸索,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方法,再手把手地教范力穿袜子。多少次,我们蹲在范力身旁,忍受着难闻的异味,不厌其烦地指导他学习穿袜子。其他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都劝我们:“他的手都残废了,你们就帮他穿算了。”是啊,帮他做事既省事又方便,我们这么费心费力教他自己做事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要让范力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幼儿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还要帮助他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要他残而不废,为他以后的自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的范力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会自己喝水、吃饭、洗手、洗脸,自理能力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
 
二、鼓励孩子正视现实
 
    由于范力身体有残疾,他的家长比一般的家长付出了更多的辛劳,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家长不愿让范力承受这种压力,去面对自己比其他孩子少一只手的现实。所以,当范力问起自己为什么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时,家长总是以各种的理由敷衍他,让他以为这只手以后就会长出来的。当小朋友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时,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只要我听话,这只手就会长出来的。”当小朋友摔跤时,他又幸灾乐祸:“你跌断手以后,也会像我这样了。”上楼梯时,他理所当然地走在女孩子这边:“因为我少了一只手嘛。”(为避免队伍拉得太长,小朋友是按男左女右分在两边一起上楼梯的。)为此,老师和家长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取得共识,就是让范力面对现实,并努力去改变这种

残疾儿童心理辅导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6741****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