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遗麻江县瑶族枫香染
△ 麻江县瑶族枫香染
于二◦◦柒年列入第二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
布区域 麻江瑶族主要聚居在境内的龙山乡河坝村。河坝村属武凌山 脉余脉,平均海拔 900 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总 面积 24 平方公里,村委会距县城所在地 25 公里,距乡政府 所在地 6 公里。全村共 18 个自然村寨,总人口 3487 人,其 中瑶族占 % 。河坝村四周高山环绕,河坝河从村中穿 过,全村自然村寨大都分布在河坝河的两岸。河坝瑶族因历 史上长期比较封闭,很少与外界往来,不与异族通婚,因而 保存了较古朴的文化习俗和原始生态植被。历史渊源麻江县 瑶族自称“育”,又称“阿夭”、“夭家”史,称“夭家”、“夭苗”、“绕 家”。1992 年 10 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认定为瑶族。 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境内瑶族说“绕家话”。瑶族
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瑶族祖籍在江西、湖广一带, 迁到平越(今贵州省福泉市)后分为两支,一支迁到贵州省 三都县的陈蒙、烂土,约在明朝洪武年间,由烂土迁到都匀 基场,后迁到牛场一带,最后定居于麻江县河坝地区。境内 瑶族“所居深山”,“在穷谷中”,史称“随溪谷群处”,因此,山 地经济特点突出,经济发展迟缓。穿衣主要靠种棉自纺、自 织、自染、自制。瑶族迁入贵州前的服饰已无文字可考。明 清以来,《黔记》、康熙•《贵州通志》、《都匀县志稿》等一些 史志记载:“夭苗”在“陈蒙烂土夭坝者,缉木叶以为上服,衣 短裙”。“夭苗妇人工织善染”。民国《贵州通志》:“夭家苗, 女工纺织、 善染”等大量史料证明, 河坝瑶族妇女在几百年前 都已精于枫香染技艺。在流传至今的瑶族古歌中唱到:兄弟 姐妹情深深,七月太阳当头照,在家闲着没事做,上山去割 枫香油……,扯来土布一尺六,枫油放在土碗里,拿来牛油 一起合……,叙述的就是枫香染制作的过程。瑶族人把枫香 染和刺绣制品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 准。民国后,随着民族间交往频繁,瑶族人才开始穿着相对 简便的汉装,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外出务工的青年 增多,从事枫香染的瑶族妇女逐渐在减少。
△瑶族聚居的村寨
重要价值 1、研究瑶族历史的珍贵史料麻江瑶族作为一个没 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所有技艺都是靠口传心授。枫香染中的 图案,记载了太多瑶族人的历史,把许多枫香染制品放在一 起,他们竟能知道哪一件来自哪个家族,出自何人之手。一 种图案有什么历史渊源,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图案,都与该民 族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枫香染对研究瑶族的发展历史有着 不可替代的价值。
2、民族智慧的结晶枫香染是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两大主要 手工艺之一,工艺流程复杂讲究,图案夸张、精美,经过了 瑶族人民数百年的摸索和完善,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 3、独特的艺术价值枫香染在众多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中独树 一帜,自成一体,固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因其独特的艺术 价值,1991年有20余件枫香染制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制作染料的植物埯 [音 ]
基本特征 一是制作工艺复杂,技术和用料都很讲究,自成一体,所用 材料均取自天然;
二是用枫香树油和牛油配制的油料在布
非遗麻江县瑶族枫香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