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5 最苦与最乐17.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梁启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责任的精辟认识。文章从苦和乐两个方面辩证地谈论人生的责任,启迪人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尽责任中收获超越小我的快乐。本文和本单元其它课文一起,从不同角度彰显中华美德,感召启迪人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本文语言表达方面庄重而灵动,流畅而简洁,具有口语化特点,平易亲切,有不少语言营养值得去汲取。本文又是新编教材初中阶段第一篇议论文,之前有过记叙文到议论文学习的过渡篇目,如七上的《纪念白求恩》和七下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关于设问句式、对称句式都有出现过,但没有形成本文这样的鲜明的特色。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语言感受能力不强,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尚在形成中,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同伴的引领和帮助。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锻炼,学生基本学会独立查字典解决词语问题,初步学会整体感知文意。这个学段的学生乐于表达、展示,但责任意识薄弱,生活阅历有限,语言表达往往肤浅苍白,缺少形式之美。恰好运用这篇堪称责任教育的典范文,层层深入地解读责任的内涵和人生的苦乐观,潜移默化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语言特点,流畅、深刻、小有特点地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和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识记“悲天悯人”“契合”等词语,层层深入地领悟责任的内涵及苦乐观。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批注初步体会语言特点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变换形式反复品读比较,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并试着仿写其中的一两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作者的苦乐观,明确生活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勇于担当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
教学重点:理解责任的内涵及苦乐观
教学难点: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把握和初步模仿表达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共一学时)
活动一:询问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少年中国说》吗?(学生:听说过。)谁能背诵其中的几句?(一生背诵)这气势磅礴的美文就是出自梁启超之笔。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个名篇:《最苦与最乐》。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议论长文的畏难情绪。
活动二:通读感知内容
1、默读前学生改正学案中积累词语中的错误。(本文词汇量少而简单,学生在学案中已完成,基本没有问题,根据老师的批改短时间即可完成)
2、读完本文你有哪些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学生问题有:梁启超为什么把尽责任当做最快乐的事,苦乐循环怎么理解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善于思考,避免肤浅、低效的阅读)
3、回答问题(1)作者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事? (2)什么是最快乐的事?(3)苦乐关系是怎样的?(启发同学们思考梁启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苦乐观,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是最快乐的事?)
教师点拨讲解:苦乐是循环的,也就是说苦乐是转换的,这种转换是周而复始的。生活中无所谓苦就无所谓乐,无所谓乐就无所谓苦,二者具有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看出梁启超的智慧与旷达。
(设计意图:以这样的问题提纲挈领,让学生抓住关键,提取有效信息快速感知文章内容。)
活动三、跳读理解作者
观看短片,结合文中相关信息和你课

15 最苦与最乐1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6403****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