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半夏姓名: 班级学号摘要: 半夏味辛性温而燥, 善化痰消饮, 适用于寒痰、湿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诸证。但半夏也具有一定的原生物毒性。生半夏是毒剧螋药中副反应较轻的一味,其有毒成分为胆碱、高龙胆酸、草酸钾、原儿茶醛等。关键词:中草药药理作用原生物毒性半夏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的功效。 20世纪 70年代末期,日本学者曾从半夏中提得麻黄碱成分, 并认为它与半夏的镇吐止咳的功效有关[1]商品中常见有部分或全部以水半夏. 代替半夏使用。有报道认为,水半夏也含有生物碱成分,水半夏具有与半夏基本相同的药理作用[ 2]。四川、湖北、河南、安徽、贵州等省均有分布,药源较为丰富,但半夏临床用量较大,由于野生资源的减少,商品货源日趋紧张,常以水半夏代半夏入药。水半夏古文献中未见记载,广西民间曾有入药习惯。 60 年代以后开始栽培,产量逐年增加,随着正品半夏的缺乏,开始经销全国各地。经药理研究证明,水半夏有与半夏相似的止咳、化痰作用,但止呕作用不明显,因此水半夏不宜代半夏使用。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似水半夏。而湖北省潜江市是我国旱半夏的主要产区。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素有" 千年药乡" 之称,中国农业部《中国特产之乡宣传暨推介活动组委会》颁发证书和匾牌, 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辞海》在“潜江”这一词条内有“盛产半夏等中药材”语。所以潜江产半夏有“潜半夏”之誉。老一代的中医在处方上写“潜半夏”, 犹之乎“贝露”冠之以“川”字而成“川贝”,“潜半夏”也是名闻遐迩, 成为行销海内外的名贵中草药。【植物形态】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半月莲;三步跳;地八豆;守田; 水玉;羊眼。 2 多年生小草本,高 15~ 30 厘米。块茎近球形。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 23 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 2~3 年后,叶为 3 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 5~8 厘米,宽 3~4 厘米,两侧的较小, 先端锐尖,基部楔形, 全缘,两面光滑无毛。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 佛焰苞绿色, 长6~7 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 雄蕊密集成圆筒形, 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 5~8 毫米; 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 7~ 10 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 4~5 毫米。花期 5~7 月。果期 8~9 月。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采集】 7~9 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药材】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 ~2 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 浙江等地; 以河南产量大、质量好。除上述品种外, 尚有同属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 在江苏、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主要成分:3 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 氨基丁酸等)、β- 谷甾醇、胆碱、胡萝卜甙、3 ,4- 、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 在半夏中离析得棕榈酸、硬脂酸、油酸、α- 亚麻酸、β- 亚麻酸、左旋盐酸麻黄碱以及鸟氨酸、瓜氨酸、γ- 氨基丁酸等氨基酸. 尚分离出有堕胎作用的结晶性蛋白质——半夏蛋白Ⅰ, 半夏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药理作用: 有报告指出, 半夏有抗肿瘤作用[3]。从半夏新鲜鳞茎中分离的外源性凝集素可以凝集人肝瘤细胞、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细胞;:半夏的多糖组分 PMN 也有活化抗肿癌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 , , 同时给予半夏( 5~100 m g/kg ) 和考的松( g/kg ), 肝脏酪氨酸转氨酶活性上升, , 若持续给药, 能引起功能抑制。 1 降逆止呕半夏其性主降,《神农本草经》谓之“下气”;《别录》说其能止“呕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气而止呕吐之功,为临床止呕要药。
半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