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心理学动力心理学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侧重研究行为的动力和动机的心理学观点。 18、19世纪的生理学的影响,他的心理学侧重感知觉方面的研究, 忽视了心理学的动力方面。但由于进化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行为的驱动力,以及 ,人们逐渐对动机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简介历史上,动力心理学一般是指 . 伍德沃思的心理学。他是动力心理学一个广义的机能心理学家, 对行为的驱动力特别感兴趣。他在 1896 年就说过要发展一种“动机学”。 1918 年出版了《动力心理学》一书,并于 192 5 和 1930 年写了两篇论文, 对动力心理学作了明白的阐述。 1958 年又发表《行为动力学》一书。他反对 . 铁钦纳、 . 华生和 W. 麦独孤的偏颇, 力求理解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因果机制以及决定驱动力的动力刺激或情境。他提出机制和驱力两个概念,企图以此解释人的一切活动。他认为机制是使驱力得以满足的外部行为方式,驱力则是机制的内部条件。对行为而言,机制是回答“怎样”的问题; 驱力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机制原由外在的刺激激发起来, 持续活动下去, 不再需要动力的补充, 本身就可变成驱力。如求食的机制可以直接转化为求食的动力。类此,习惯也可转化为兴趣。 . 波林在其《实验心理学史》修订版( 1950 )中, 为动力心理学辟一专章。他认为动力心理学虽非一个学派,但却包括了许多学派。他列举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或策动心理学,E. 霍尔特的所谓弗洛伊德的愿望,E. 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K.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以及 . 默里的哈佛心理诊疗所集体和以 C. 赫尔为首的耶鲁体系。他也承认伍德沃思应为动力心理学的首创者。波林还指出凡关心人性和人格的心理学都可包括在动力心理学之内。这样看来,现代的新精神分析以及后来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应包括在内,动力心理学的范围确实非常广泛。动机可能是人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尽管它引起西方心理学家的普遍注意,但始终缺乏系统的研究。现代许多研究学习、知觉和人格的心理学家已认识到应当重视动机的决定性作用,但仍限于从事个别动机或小动机的理论探讨。关于动机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总的说来, 由于未能深入探究有关动机的社会历史的本质,因而难于建立有关动机的科学的一般性理论。理论剖析 1 、人类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其适应优势和策略,主要来自有性生殖, 及其复杂漫长的哺乳期——足够好的“容器”的原型。后来的其他复杂适应优势,都是动力心理学这种有性生殖和哺乳的复杂化和高级化。但无论后来的行为模式如何高级和复杂,其基本模式是不变的。所谓精神动力学所最关注的,并非这些细节,而是试图把握高级和复杂背后的基本、简单的动力学是什么。所以, 为了探讨施虐受虐的本质,我们不得不退回到生命由无性生殖向有性生殖的那一刻。因为生命得以进化和适应,主要是通过 DNA 载体或者容器的复杂性和分工开始的。 2 、有性生殖的存在,表明有性生殖具有适应性。有性生殖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两个生命的相互吸引,这导致一种主体寻求客体的趋向的假设,进一步地,我们可以推测存在着寻求客体的一种本能, 正是这种本能,启动了客体力必多,这是客体关系的原始推动力,也是性化过程的原动
动力心理学 - 动力心理学-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