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楷书字帖(九)
《臧怀恪碑》 全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碑石原在陕西三原县陵前镇三合村的臧怀恪墓前,一九八○年搬到西安碑林,和《郭家庙碑》、《颜勤礼碑》同处第三室,但不是并列一起,而是在两碑的对面。(见图1)在碑林可以防止碑面的进一步破损。看原碑可以发现,下半部分曾被人为敲砸,导致斑驳不堪,从拓片上看就像片片飞雪;上半部分砸碑的人够不着,保存就相当完整(见图2)。
原碑文中没有立石年月。《集古录》说作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就是臧怀恪的卒年,那时候颜真卿才十五岁,当然不可能;叶奕苞《金石录补续跋》认为刊立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朱关田先生考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 我认同。碑文记臧怀恪的战功,及其死后被三次追封的荣耀,颜真卿撰文,并书。
原石337×180cm,碑额是悬针篆书“唐故东莞臧公神道碑”,根据前面文章对颜真卿篆书的认识,我判断也是颜书。(见图3)碑文计二十八行,每行64至68字不等。有行无列,具体原因,应该是与摹刻有关。立碑的时候颜真卿正在湖州任上,所以不是据石书写,而是之前写好或者在湖州写好寄到长安,然后再由一个叫李秀岩的,复制到碑石上。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中关于《臧怀恪碑》的评述,包含了很多信息,抄录如下:
此碑虽出鲁公手笔,而腕力较弱,似逊他碑。碑内有题字一行云:“翰林院待诏、光禄寺卿李秀岩模勒。”(自注:“模勒”二字,他书误为“题额”,谛视之,实模勒二字也。)乃知此碑笔力之弱,实由模勒之故,论书者不可不知也。
李秀岩的题记在第一行,可以看出这个充翰林待诏的光禄卿书法具有相当水准,(见图4)但问题也出在这里:李擅长的是“院体”,也就是以《集王圣教序》为标准,再加以规整的行书,笔画出入清晰,粗细变化不大,和颜真卿的楷书有一点不兼容。因此,经他的手加工过的颜体,实际上充满了一种融合的风味,也就是毛凤枝所说的“弱”。另外,或许颜真卿原作的字形比预期的稍微大了一点,只好压缩行距和字距,使碑面勉强可以容纳,所以成为颜书碑刻中的特例。原碑中还有在颜真卿写后又临时修改的内容,是李秀岩用自己的体补写,行书,很容易看出来,比如图5第3行(原碑第17行)的“渭北节度使”。
毛凤枝又说:
近来习颜书者均以此碑为圭臬。窃谓颜书之极有榘?E者,以《干禄字书》、《多宝塔》、《东方画像赞》、《元次山碑》、《郭家庙碑》、《离堆记》残字、《殷夫人碑》为最,虽字迹?\缺,犹系庐山真面。此外如《中兴颂》、《颜家庙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均经后人重摹,虽具形势,颇乏神采,精于书法者当能辨之。《宋广平碑》虽系原石,而石质粗脆,?\缺太多,精神亦不完具也。因论《臧公碑》,故附及之。
毛凤枝所开列的字帖,尽管见仁见智,但他的目的很明确:学碑要学原碑,本来面目,不要摹刻的替代品。这也是我这个系列不断扩充篇幅所强调的一个重点:对待经典作品,先不做风格的价值判断,而是想办法查清作品的身份,是本尊还是替身,这样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对某个大师或名家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时代风格序列。
毛凤枝所提到的清晚期学颜体以《臧怀恪碑》为标准的风气,现在是肯定没有了,原因就是印刷品比较少。北京故宫博物院说是藏有明朝晚期拓本,但没出版过。1
颜真卿的楷书字帖(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