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飞的鱼》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想飞的鱼》读后感上班就接到下属县里一位同行的 ,问我们单位一位副职领导的 号码,这位副职来自他们县,他以为副职与我同属一个单位,联系一定密切,顺便问我副职的近况,我却无一字可奉告,不是不想说,是根本没联系,副职们只负责自己分管的科室,我们也只接触分管自己的副职领导。除了每年一次单位的春节大联欢,很难交集,即使联欢会那日欢聚一堂,又未必能同桌,所以一个单位的同事,彼此也可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搁下 ,收到了福建文友陈碧珍寄来的《想飞的鱼》一书,这是她的第一部文集。绝大部分文章,在未成书之前我就曾在网上读过,甚至有一些,在草稿阶段,就与作者探讨过标题和用词之类,荣幸地做过若干次第一读者,所以文字非常亲切,加之是qq好友,她的许多文字不但读过,连写作背景也熟悉,对“想飞的鱼”的了解,甚于同事或邻居。 经常见面的,心隔千里,而千里之外的,心在咫尺。 《想飞的鱼》中早期的文字,我应该是在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中阅读的,在阅读中对“阑珊人”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 “阑珊人”是南方人,南方女子特有的内慧外秀,她一点儿也不缺乏,既如林黛玉般“孤标傲世偕谁隐”;且多了率直开朗,又似史湘云样“英豪阔大宽宏量”。 她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和理想的女子,本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可惜总是交一臂而失之(见《姐妹》、《奔跑的少年》),未能尽展鸿鹄之志,不觉春尽花未发,顿起意兴阑珊之感,才有了“阑珊人”的名字。
她前期作品的风格,正如她这个“阑珊人”名字一样,有一部分篇章,无论文章的开头多么激情似火,多么春气奋发,多么浓郁芬芳,到了文章的结语部分,总是归于淡然和平静,先扬后抑,阑珊收场。从“九月的小城,不期然下了一场雨”开始,到“今夜,我只想逃离”结束(《今夜,想到了逃离》)。从“为迎接XX市市教育教学开放周,很长时间来,学校忙得鸡飞狗跳”发轫,到“当时只道是寻常”完结(《荒园情结》)。从“近日忙于评卷,一千份试卷,刷刷刷地翻,怎么也翻不完,手也痛了”,到“如此想来,翻飞于键盘之上的手指忽然停下,心也跟着一沉”(《手之浮想》)。从“九月初十,重阳节过后,和朋友到郊外赏野菊-明日黄花”讲起,到“今年的野菊花没有盛开,我将不再期待”落幕(《探菊》)。从“小雨问起远程培训,上网一查,才发现暑假学的课时没达到要求”高高举起,到“思念有多重。不过就是一枚印章,刚好可以压住弹起来的回车键”轻轻落下(《思念的重量》)。都在不自觉地践行着这一风格。 她又不甘于沦为平庸(《后记》),不甘于情思转阑珊,不甘于叹老嗟卑、长歌当哭,更不想“不作天仙作水仙”地埋没了自己,“想飞的鱼”的名字中也一定蕴涵了这种意愿。 在《错位》一文中,她提及了“想飞的鱼”的意象取自毛泽东的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不管怎么写,鸟和鱼总是‘鱼在深泉鸟在云,从来只得鸟相亲’,最终落得个相忘于江湖的结局。而毛泽东在词作中让鱼成功地飞起来,鱼鸟得以相亲相爱。这是毛泽东的浪漫,这是一条爱上飞鸟的鱼。”自小“语文是王牌”的她,在她最熟悉的领域,逐渐腾飞了,她笔下“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的文字,飞了起来,飞出了博客,飞出了论坛,飞上了《扬子晚报》、《闽西日报》、《
《想飞的鱼》读后感(精选多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