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荔枝图序??山市?
第 2 页
短文两篇?荔枝图序??山市?
教学建议
?荔枝图序?
一、主题思想
?荔枝图序?是一篇咏物小品,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文章运用简洁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二、结构内容
第一段,介绍荔枝的特点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内,以及时间先后的顺序,层次清楚地介绍了荔枝的总体特点。在指明荔枝的产地之后,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介绍了树形、树叶、花朵、果实的颜色形状和生长季节。再介绍果实,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介绍了荔枝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又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介绍了荔枝果实离开本枝以后的变化。
第二段,说明作图序的时间,过程和目的。
三、写作特色
本文是一幅画上的题词,又似一篇植物标本说明。全文通过对荔枝习性及其特点的描写,将荔枝的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
第 4 页
本文在状物时有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层次清晰。文章先从大处落笔,介绍荔枝的产地。接着描绘树形,给人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别介绍它的叶色、开花和结果季节、果的形状,颜色,外壳及果肉,味道特点和它离开树枝后不易保鲜的特性,最后交代写此序的缘由及目的。文章在介绍荔枝时采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外观到内部的顺序,一一写来,层次清晰,形象具体。
第二,详略得当。本文着墨较多的是荔枝开花及果熟季节,果核的形状,壳膜的颜色,果肉的颜色及味道等,这是文章的主体局部。因为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东西,又是画上传达不出来的。而对作画的时间、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写之,简单交代就收笔。
第三,善用比喻。为使读者能具体感受到形象,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色,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更容易理解。
四、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设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第 4 页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山市?
一、主题思想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14句,可分4个小层次。
第一层〔第1、2句〕,写“山市〞是英山八景之一,而且几年不能见到一次。
第二层〔第3句至第5句〕,写孙公子与友人在酒楼吃酒时见到了“山市〞。
第三层〔第6句至第13句〕,写“山市〞中的“城廓〞和“危楼〞的形象及变化过程。
第四层〔第14句〕写“山市〞又名“鬼市〞。
三、写作特色
第 5 页
?山市?把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及其变化过程这一动景描绘得极其生动。
文章在写作方面有如下特点:
第一,悬念起笔。
作者开门见山,概括介绍“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巧设悬念,唤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第二,层次清晰。
文章写山市蜃景的变化以时间为序,恰当地使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把山市的变化写得极有层次。
第三,以情衬景。
作者描绘山市蜃景的变化采用以情衬景的手法,文章通过孙禹年及朋友的眼睛,忽见奂山山峰上隐现出高耸的“孤塔〞“相顾惊疑〞,这种强烈的惊奇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初景的衬托,又是感染读者的情感媒介,作者将变幻莫测的山市奇景在人们惊奇迷惑的情绪波动中层层铺写,使景物的变换与人们的感受自然融合,相辅相成。
第四,虚实、详略、动静相结合。
作者采用虚实、详略、动静相结合的笔法,具体描绘了山间蜃景中变幻莫测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令人目不暇接。
四、译文
第 6 页
奂山的山市,是当地的八景之一,可数年内常常难得一见。〔一次〕孙禹年和友人在酒楼上吃酒,突然看见对面山头上有一座塔凭空高起,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惊疑不已,想来附近并没有这么个寺院。不一会儿,眼前出现数十座宫殿,青绿色的屋瓦,高耸的屋脊连成一片,这才醒悟原来是山市。一会儿,又见高上下低的城墙,连绵六七
短文两篇《荔枝图序》《山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